一個人最大的誤解:“有求必應”
美國有位心理學家發現了一種名為「取悅病」的心理疾病,說的是生活中的「老好人」現象。
從心理學角度來說,這種老好人無法對別人說“不”,他們界限意識模糊,常常意識不到別人已經越界。
隨之而來的是個性漸失、沒有主見,最後變成一個「有求必應」的人。
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的人,他們個性懦弱,害怕拒絕別人,總是習慣用「有求必應」來換取信任和認同。
到頭來,卻落得吃力不討好。
原來,一個人最大的誤區,就是「有求必應」。
“有求必應”,是最廉價的善良
有時候,「有求必應」並非人際關係的良好互動,而是最廉價的善良。
你身邊有沒有這樣的人?
為了獲得良好的人際關係,將自己的姿態擺得很低,反而遭人輕視、嫌棄;
為了得到別人的認可,不停地壓榨自己,卻得不到別人絲毫感激。
這樣的人活得特別累,他們常常感到身心疲憊、舉步維艱,最後陷入亂糟糟的生活怪圈。
電視劇《命中註定我愛你》裡的陳欣怡讓人印象深刻。
陳欣怡是大家眼中公認的便利貼女孩。
因為她為人處事沒有邊界、不懂拒絕,所以逐漸淪落為職場中的免費勞動力,大家理所當然把雜活都交給她做。
上班時,有同事要她幫忙印;有同事要她幫忙沖咖啡;還有的同事要她幫忙加班。
她對所有人“有求必應”,辦公桌前貼滿了各種待辦事項。
瑣事堆滿案頭,每天忙得像個陀螺。
然而,如此的付出依舊會受到同事的埋怨,於是她還要點頭哈腰賠著笑臉說抱歉。
陳欣怡就這樣陷入這種不對等的關係裡,潛意識不想讓別人失望,所以只能不停地壓榨自己。
可是一味地討好別人,往往會讓自己受委屈,因為,免費意味著廉價。
心理學家說:“'取悅病'的根源在於想取悅所有人,卻唯獨不重視自己。”
電視劇《三十而已》裡有句台詞:“一個不知道拒絕的人,你所有的接受都是廉價的。”
畢竟,在成年人的世界,誰會尊重一個呼之即來、揮之不去的人呢?
人生在世,不是每一種關係都值得我們維護,不是每一種聲音都值得我們去聆聽。
因此,不要讓你的無私,助長別人的自私。
不要讓“有求必應”,變成最廉價的善良。
有人說:“在意別人看法時,世界的中心在他處;專注自己的想法時,世界的中心才是自己。”
一個人想要獲得長久且良好的人際關係,靠的是相互尊重和換位思考,不是毫無底線的忍氣吞聲。
唯有提升自己的認知,不再輕易被外界幹擾,不再陷入廉價的討好,才能逃離「有求必應」的枷鎖。
來源:視覺中國
愚者有求必應,智者敢於說“不”
「有求必應」的人在人際關係裡吃盡苦頭,在親情關係裡似乎也被一張看不見的大網牢牢困住。
在網路上看過一個故事:
女孩小圓出生在重男輕女的家庭裡,從小父母就在她耳邊灌輸女孩讀書無用論、做姊姊的就應該幫助弟弟的思想。
為此,她早早輟學步入社會,打工賺錢。
在父母的要求下,小圓賺來的錢除了生活費,其餘都要交給家裡。
而弟弟學業成績很差,休學後,因為有姊姊兜底,變得遊手好閒。
後來,小圓結婚了,但父母依舊不知收斂。
最終,小圓在母親的要求下,背著丈夫將兩人辛苦存的錢給弟弟買了婚房。
丈夫一怒之下跟她離了婚,此時父母卻以「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為由不肯收留她。
小圓做夢也沒想到,自己為家人付出了全部,到頭來卻只能流落街頭。
其實,正是小圓的有求必應,才養成了家人的理所當然。
與之相比,電視劇《歡樂頌》裡的朱哲堪稱人間清醒。
朱哲16歲就外出打工供弟弟和妹妹上學。
但家人只知索取,從不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