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幸福感的8個小建議,第一個就醍醐灌頂

提升幸福感的8個小建議,第一個就醍醐灌頂
value101 2025-10-25 檢舉

德性(aretê)是讓一個人活得好的品質,它整合了人的理性和非理性慾求

 

亞里斯多德《倫理學》抄本(1397年),左側是理性,右側是慾望,有德性的人的理性與慾望達成一致。

 

德性體現為特定情境中的“中道”

由於幸福是完整的,包括了滿足非理性慾求,例如對食物、性、榮譽和名聲的慾求,因此完整的幸福必須包括它們。

這樣就會面臨一個問題,非理性慾求怎麼樣才是恰當的,怎麼樣才能與理性處於和諧而非衝突的狀態,亞里斯多德主張追求「中道」 。例如:勇敢介於魯莽與怯懦之間,節制介於縱慾與禁慾之間。

亞里斯多德說,如果我們在應當的時間,對應當的人,做我們該做的等等,我們就實現了行動中的中道。

 

幸福不等於快樂,但包括了快樂

亞里斯多德不同於快樂主義者(如伊比鳩魯),他認為,快樂是幸福的必要附屬物,但不是幸福的定義。

真正的快樂源自於我們以“正確的理由”去做“正確的事”,在恰當的場合,以恰當的程度。 例如節制的人因為拒絕過度的慾望而感到快樂,勇敢的人在面對危險時因履行職責而獲得內在滿足。

這種快樂是一種隨附性的目的,它不再是追求的起點,德行可以塑造我們的快樂 。我們必須透過理性地生活,才能擁有最好的快樂,而非沉溺於感官滿足。

 

來源:視覺中國

快樂不等於幸福,人類幸福存在不同層次。

 

幸福生活要求政治共同體和友愛

亞里斯多德反對個人主義式的幸福觀。他指出:人是“天生的政治性動物”,我們必須生活在共同體中、在與他人共同生活中實現自我。

「友愛」(philia)是幸福的組成部分,因為它將他人的好納入我們自身的福祉。真正的朋友如“另一個自我”,他們在我們的計劃、思慮和實踐中扮演不可替代的角色。

透過與他們共同生活、共同思考,我們實現了更豐富的生命結構。

簡言之:幸福不僅關乎“我”,還必須包括“我們” 。對他人的關切讓我們超越自我,獲得更廣闊的生命意義。

 

古奧林匹克運動會,體現了希臘世界的友愛與共同體意識。

 

沉思生活很崇高,但不是唯一的幸福

亞里斯多德在《尼各馬可倫理學》結尾強調:就我們「分有神性」的理性部分而言,沉思生活是最完美的幸福形式,因為它不依賴外物、最自給自足、最接近神。

 

亞里斯多德,胡塞佩·德·裡韋拉,布面油畫,1637年。

然而,他並未因此否定實踐生活的重要性。亞里斯多德清楚指出:人不是單純的理性實體,而是擁有身體、情緒和社會性的複合體。 因此,幸福必須是完整的、整合的幸福,而非理智生活的抽離獨舞。

道德德性-如勇敢、正義、節制等,是實現沉思生活的必要條件,是人通往更高幸福的倫理基礎。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