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再傳熊攻.擊! 露天溫泉員工 遇襲失.蹤 現場留疑似血.跡

日本再傳熊攻.擊! 露天溫泉員工 遇襲失.蹤 現場留疑似血.跡
value101 2025-10-25 檢舉

日本岩手縣北上市的瀨美溫泉16日上午發生一起疑似露天溫泉清潔員工遭到熊襲擊後失蹤的事件,警方正全力搜查中。資料照片。路透

日本岩手縣北上市的瀨美溫泉16日上午發生一起疑似露天溫泉清潔員工遭到熊襲擊後失蹤的事件,警方正全力搜查中。資料照片。路透

 

日本 岩手縣北上市的瀨美 溫泉 16日上午發生一起疑似熊襲事件,一名正在清掃露天溫泉的男性員工 失蹤 ,並在附近發現血跡。警方懷疑遭到熊襲擊,正全力搜查中。

 

岩手可愛電視台報導,該名50多歲的男性員工於上午10時左右獨自進行露天溫泉清掃作業,經理上午11時15分左右發現該名員工不見蹤影,並在現場發現疑似血跡,隨即向警方報案。警方趕到現場時,發現清掃用具散落一地,多處血跡延伸至柵欄外。

 

據報導,瀨美溫泉以西1.8公里處8日也曾發現一具男性遺體,疑似在採蘑菇時遭熊襲擊。警方表示,目前仍未掌握失蹤員工的行蹤,認為遭熊等野生動物襲擊的可能性較高,正與北上市職員及獵友會合作進行搜查,並加強周邊地區警戒。瀨美溫泉則於中午左右開始停止營業,所有住宿客人均已離開。

 

----------------------------------------------------------------------------

歐盟點名乾洗手1成分有致癌風險 擬列危險物質…消毒用品恐全面下架

歐盟研擬將俗稱酒精的乙醇列為具致癌風險的危險物質,此舉恐導致醫院與公共衛生體系普遍使用的乾洗手液與清潔劑被迫下架。路透

歐盟研擬將俗稱酒精的乙醇列為具致癌風險的危險物質,此舉恐導致醫院與公共衛生體系普遍使用的乾洗手液與清潔劑被迫下架。路透

 

歐盟 研擬將俗稱 酒精 的乙醇(ethanol)列為具致癌風險的危險物質,此舉恐導致醫院與公共衛生體系普遍使用的乾洗手液與清潔劑被迫下架,引發醫界與產業強烈反彈。

 

金融時報報導,歐洲化學品管理局(ECHA)旗下工作小組10月10日提交內部建議指出,乙醇具有毒性,可能增加罹癌與妊娠併發症風險,建議逐步從清潔與相關產品中汰除。

 

ECHA審查委員會預計11月24日至27日開會決定是否採納建議,並在會後向歐盟執行委員會提出正式意見,最終決策將由執委會拍板。

 

若乙醇最終被列為有毒物質,企業仍可申請個別豁免,在無替代品的情況下繼續使用,但期限僅5年且須逐案審核,將增加成本與延誤。

 

目前,以酒精為主要基底的消毒清潔用品在歐盟仍被認定為安全,且自1990年代起列入世界衛生組織(WHO)《基本藥物清單》。

 

日內瓦大學與「乾淨醫療院所計畫」主持人彼得斯(Alexandra Peters)警告,此舉將對醫院造成巨大衝擊,她指出,醫療相關感染每年在全球奪走的生命多於瘧疾、結核病與愛滋病的總和,「手部衛生,尤其是使用含酒精乾洗手液,每年能預防約1600萬起感染」。

 

她提到,乙醇替代品如異丙醇(isopropanol)毒性更高,反覆使用肥皂洗手則耗時且會造成皮膚傷害。

 

國際肥皂、洗劑與清潔產品協會(A.I.S.E.)歐盟事務主管瓦伊尼(Nicole Vaini)質疑ECHA內部報告的科學基礎,她指出:「目前並無針對乙醇本身的研究,僅有探討飲用酒精飲品對人體健康影響的數據。」

 

ECHA強調,目前尚未作出任何決定,並表示若專家最終認定乙醇具致癌性,將建議尋找替代品;但若評估顯示在現行使用濃度與暴露量下仍屬安全,或無可行替代物,乙醇仍可獲准用於既定的殺菌用途。

 

---------------------------------------------------------------------------------------------------.

「非洲豬瘟」在歐洲:半世紀難救的豬農末日戰

 

波蘭豬:! 圖/路透社

 

非洲豬:主要分布在西非與剛果森林的「紅河豬」。 圖/法新社

 

 

2018年的 中國 正陷入「非洲豬瘟」大爆發,這種對豬致死率100%,且無藥、無疫苗可醫的家畜傳染病,目前已在中國17個省份傳出疫情,就連一向少報憂的中國官媒都罕見強調「疫情嚴重、形勢險峻」。由於中國是當今世界第一的豬肉生產與消費大國,因此「非洲豬瘟在中國」的高速擴張,也讓台灣在內的東亞鄰國極為緊張——不過在中國之外,2018年的非洲豬瘟疫情也在 歐盟 境內迅速增溫,除了連續4年發布疫情警報的波蘭之外,就連西歐的比利時也於秋季淪陷。然而各國緊張的防疫手段,竟也連帶拉出了一系列的農業、生態、動保、甚至是國境管控與地緣戰略的「蝴蝶效應」?

 

 

 

▌對豬致死率100%

 

 

非洲豬瘟(ASF)的第一起通報病例,是在1921年發生在東非的肯亞。受感染豬隻的發病症狀,包括:高燒、皮膚出現紫斑或黑斑、突然失去食慾、嘔吐、下痢、內臟出血與暴斃死亡。非洲豬瘟的致死率高達100%,目前沒有任何藥物或疫苗可醫;所幸該類病毒目前僅對豬隻有害,世界各國都沒有跨物種感染、或是人出現發病症狀的通報。

 

一般來說,非洲豬瘟多以接觸傳染,但寄生在豬隻身上的虻、蜱也能散播病毒;而豬隻在受到感染後,留在病豬肉上的病毒也能在冷藏狀態存活100天、冷凍狀態1,000天,因此攜帶或移動病豬肉製品,也可能透過廚餘循環、在未經90°C以上高溫處理的狀況下,進入豬隻飼養的飼料鍊,而觸發疫情大流行。

 

在過去,非洲豬瘟大多只在非洲出現,但隨著交通科技與跨國貿易的高度發展,病毒也因此搭上了「全球化」的入侵便車——其中,與非洲僅隔著地中海的 歐洲 ,即是非洲豬瘟「征服世界」的跨洲第一站(非洲以外第一個他洲感染區),半世紀來都飽受瘟情之害。

 

 

點擊下一頁,查看完整內容
下 一 頁

1 / 2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