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不孝」正在蔓延,父母渾然不知,還逢人就誇子女有出息

34歲的一丹在遠嫁後經過幾年摸索,就總結出一份「遠方盡孝清單」:
每天隨時認真回覆微信或短信,為朋友圈點贊,盡量平和對話;
每週單次視訊通話30分鐘以上,分享彼此生活日常;
每季網購當季水果到家,以物品傳遞關懷;
每年一起拍合照、家庭旅遊。
除了日常篇,她也總結了一份安全健康關懷清單,細緻到日常保養、身體檢查、家用電器安全。
發現沒,有孝心的人即使分隔兩地也會牽掛父母;沒有孝心的人,就算同在一個屋簷下,也可能對父母的需求視而不見。
遠在他鄉,不能時時刻刻陪伴,但不表示不能時時刻刻關心。
只要心中有父母,總能找到盡孝的方式。
來源:視覺中國
全職兒女,在家中給父母“打工”
很長一段時間內,「啃老」一直是個備受批評的詞彙。大多數人都認為啃老的孩子是被父母寵壞的,懶惰、沒有出息。
但隨著社會的發展,「啃老」的人越來越多。
2023年,英國《金融時報》的一篇文章指出,在全球範圍內,「啃老族」的比例已攀升至20%以上,創下新高。
「全職兒女」這個新興現像出現,也讓人們對「啃老」有了新的體會。
在網路上看到一篇「女兒25歲不工作,該怎麼辦」的貼文。
帖主說自己的女兒畢業兩年,失業半年,一直在出租屋躺平,既不出門也不工作。
發訊息時回時不回,轉帳給錢基本上不收。
擔心女兒這樣下去會出現心理問題,她常打電話勸女兒找個班上,不用多高的工資,能幹就乾。
結果通話常常演變成爭吵,最後女兒連電話也不接了。
來源:視覺中國
她不希望女兒就這樣渾渾噩噩地度過每一天,也十分納悶,為何女兒大學畢業後,沒有走上她所預想的、找份工作養活自己的道路。
但兩人聊過之後,她才知道其實女兒在公司裁員倒閉之後,一直在找工作,一直試著學習新技能去適配別的崗位。
只是這半年來的面試結果都不如意。
以至於,就算家人的電話是出於關心,對這個時候的她來說,也只是徒增焦慮、壓力。
聽完女兒的煩惱,帖主決定不再催促女兒找工作,提出接女兒過來同住,省下房租開銷,還能幫她調理身體,不再一整天悶在屋子裡。
女兒開玩笑問她是不是願意自己當全職兒女。
她說:“怎麼不可以呢?”
她不明白「全職兒女」的意思,但這是一個母親能夠為孩子提供的力所能及的幫助。
來源:視覺中國
對「全職兒女」的焦慮起於我們對社會競爭的焦慮。
怕孩子落後他人,怕孩子養活不了自己,無法在社會上立足。
可說到底,我們不過都是平凡的父母、平凡的孩子,會遭遇失敗打擊。
我們或許可以拼盡全力跨越眼前的難關,也可能迫於壓力,只想回歸家庭,躲避外界的風雨。
「全職兒女」也是如此,在人生的一個特殊階段,以另一種方式和家人相互陪伴。
你我都知道,家不會是一個人永遠的避風港,他們早晚要具備養活自己的能力,不至於等父母年邁、無法再為自己遮風擋雨時,束手無策。
但至少當下,它為每一個淋雨的孩子提供了庇護之所。
2023華語辯論老友賽中,詹青雲結辯時說:
不是錢構成了一個人能不能成為全職子女的門檻,是這個家庭是不是能夠放下一個孩子必須得有出息,必須走得夠遠,必須在大城市生活,說出去倍有面子的執念。
到最後都會明白,孩子不優秀也無妨,不必去創業,也不用背負高槓桿生活,只要平平凡凡、簡簡單單地過日子,健康快樂就好。
來源:視覺中國
12年前,《重慶晨報》進行的一項調查研究中,市民選出了三大不孝行為:
啃老、很少回家探望父母、不給父母零用錢。
時至今日,這些本應被視為不孝順的行為,在一部分家庭中卻被當作孝順之舉。
或許,正如作家梁曉聲在《人世間》中所言,孝順分為兩種:
養口體和養心智。
養口體,是留在父母身旁,悉心照料他們的衣食住行。
養心智,則是子女功成名就,讓父母引以為傲。
依靠父母並無過錯,在外拼搏同樣無可厚非。
這兩種孝順方式,同樣至關重要。
不要忘記,在前行的道路上,多回頭看;
也不要忘記,為了他們,重新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