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久不聯絡的人,突然聯絡你了,逃不過這3個原因

心理學家艾瑞克森,曾經把人的成年分成3個階段:
第一個是18~24歲, 此時人會熱烈地追求與他人的親密關係;
第二個是25~64歲, 這時人的精力開始集中到家庭、密友和自我發展;
第三個是65歲之後, 彼時個體已經發展成熟,會在進一步自我完善中,習得智慧、收穫幸福。
人的一生,就像一條從寬闊平原走進森林的路。
年輕時,喜歡呼朋喚友,和大家並肩而行;
但隨著年歲漸長,我們開始把精力收回到自己的小圈子上,昔日相熟的同伴,也漸漸淡出彼此的世界。
人到中年,社交圈越來越小,朋友也越來越少。
即便有事聯繫,也大多有世俗的考量和利益的盤算。
如果許久不聯絡的人,突然聯絡你了,逃不過這3個原因。
有事相求,找你幫忙
以下幾個場景,你熟不熟悉?
多年不見的老同學突然給你發訊息,點開一看,不是找你拉票,就是讓你助力「砍一刀」;
不熟的親戚來找你聊天,沒寒暄幾句,就說自己手頭緊,打算向你借錢;
從前的同事突然打電話給你打電話,開口就是孩子最近找工作,需要你幫忙…
都說無事不登三寶殿,很多人和你套近乎的背後,往往是對你人脈、資源、財富的覬覦。
社會上的大多數關係,都是帶有功利性的。
學會斬斷那些累心的人情糾葛,才能更好地周全自己。
來源:視覺中國
《小巷人家》裡,黃玲有個小姑莊樺林在貴州,和家在蘇州的黃玲沒怎麼見過面。
有年暑假,莊樺林在沒事先打招呼的情況下,請兒子去黃玲家住了一個多月。
黃玲雖然有些不悅,但還是好吃好喝,招待了莊樺林的兒子。
此後,莊樺林和黃玲又有一年多沒聯絡。
直到有一天,莊樺林突然又帶著兒子,找上黃玲家。
原來,莊樺林想讓兒子順利轉為蘇州戶口,所以希望黃玲能長時間收留自己兒子。
但莊樺林沒有考慮到黃玲的難處。
彼時,黃玲兒子麵臨高考,正是複習衝刺的緊要關頭。
而且,如果莊樺林兒子住在黃玲家,黃玲女兒就沒地方住了。
黃玲再三權衡之下,拒絕了莊樺林的請求。
但莊樺林開始不依不饒,打起感情牌。
她說兒子很喜歡黃玲這個大舅媽,還說自己生活艱辛,希望同為母親的黃玲能理解自己的難處。
說到動情處,莊樺林痛哭流涕,甚至打算給黃玲跪下。
但黃玲不為所動,為了兒女的利益,她堅定地拒絕了莊樺林的請求。
心理學上,有一個「登門檻效應」。
意思是,只要一個人答應了他人一個小要求,後續就有可能答應更大的要求。
同樣地,對方在得到滿足之後,也會貪得無厭,進一步壓榨你的善意。
人心的慾望就像一個無底洞,得到了還想要更多。
若總是委屈自己、步步退讓,只會讓旁人得寸進尺,豢養更多的惡意和貪念。
成年人的世界,沒有誰有義務一定要幫助誰。
如果對方的請求,侵害到你的底線,讓你感到不適和困擾,就要果斷拒絕。
否則,只會讓自己不堪重負,滑向內耗痛苦的深淵。
聚會請酒,要你隨禮
看過一句話:
世間所有的久別問候,99%都是讓你幫忙,剩下1%是叫你隨禮的。
雖然扎心,卻道破了人情往來的真相。
中國人講究熱鬧排場,家有喜事,本是值得慶祝的。
只是當邀請成了單方面的索取,當昔日情誼沾上了利益的氣息,再要好的關係,也難免變味。
看到一位女讀者的留言。
幾年前,她曾被許久不聯絡的大學室友邀請喝喜酒。
想到老同學還惦記自己,她很開心,不僅特地請公休去了同學的城市,還給對方打了500元紅包。
一年後,她又收到了這位老同學的消息:
親愛的,我生寶寶啦,準備辦滿月酒,期待你來哦。
女讀者想到上次打的紅包還沒回來,心裡有些介懷。
但她轉念一想,同學有喜事都和自己分享,自己不該這麼斤磅計較。
於是在酒席上,她又幫同學包了500元紅包。
老同學也沒拒絕,大大方方收了,還拉著她挨個給親友介紹:
這是我大學閨密,人特別仗義,每次我辦喜事都來捧場,大家多多照顧她啊。
聽到老同學這麼說,心裡十分欣慰,之前的那點不快也消失。
來源:視覺中國
後來,女讀者辦婚禮,特地邀請了這位老同學。
發請柬時,她滿心期待地希望對方能來現場。
沒想到等了大半天,老同學才回:
真不巧了,我那天要出差不能來,改天我一定請你吃飯賠。
讀者以為老同學至少會發個紅包意思一下,結果直到自己婚宴結束,對方都沒有任何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