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一旦過了五十,不管多有本事,都要跟這3個人搞好關係

孔融在《論盛孝章書》中說:
「歲月不居,時節如流;五十之年,忽焉已至。」
年輕時,身體強健,精力旺盛,以為自己永遠不會老去;
可眨眼間時光飛逝,人生已然走到下半場。
五十歲,是人生的分水嶺。
過了這道坎,就算再不服老,也該為晚年做打算了。
當身體開始走下坡路,職業生涯也接近尾聲,最終我們會發現,晚年最可以依靠的,還是這3個人。
你的枕邊人
看過這樣一個故事。
一位教授,在演講時提出要做一個遊戲。
他在黑板上寫下了父母、朋友、伴侶、兒女、同事等等一系列字眼。
然後請一位女生上台,依序擦去可以割捨的人。
女生很快就擦掉了鄰居、同事、朋友這些人,幾分鐘後,黑板上只剩下了父母、兒女、伴侶三個字。
女生的手開始微微發抖,詢問教授能否把這三個人都留下來。
教授卻說,只能保留一個,她必須做出選擇。
女生艱難地擦掉了“父母”,蹲在講台上大哭起來。
最後,女生哭著擦去了“兒女”,黑板上只留下了一個字——“伴侶”。
教授問她原因,為什麼你會做出這個選擇?
女生啜泣著回答:“父母總有一天會先我而去,孩子也會慢慢長大,擁有自己的生活,只有我的伴侶,能陪我最久。”
俗語說,少年夫妻老來伴。
人生聚散本是常態,只有伴侶,能陪你走到最後。
陳寅恪年近四十才遇到夫人唐篔,兩人感情很好,還生了好幾個孩子。
54歲那年,陳寅恪在學術上已有很深的積累,正打算好好寫書、施展抱負,沒想到眼睛出了問題,最後失明了。
對於一個高度依賴看書、寫字的學者來說,這簡直是天大的打擊。
還好,妻子唐篔一直陪著他。
在他失明的那些年裡,唐篔為他朗讀、代他寫。
在妻子的幫助下,陳寅恪才能在失明後寫就80萬字的巨著《柳如是別傳》。
《詩經》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人到晚年才明白,家裡的小米稀飯,遠勝於外面的山珍海味,能在你病時遞藥的人,遠比酒桌上敬你酒的人珍貴。
年紀越大,越該懂得善待身邊的老伴。
多陪伴、多分擔,那才是最相信你、最愛你的人。
懂感恩的年輕人
前兩天回老家,偶然看見隔壁李大爺家有幾個年輕人在敲門。
打聽後才知道,這些人都是老李廠裡的員工,以前拜了老李當師父,現在他退休了,也常來看望。
原來,李大爺在工廠做了一輩子,存下不少經驗。
退休前幾年,廠裡的領導體諒李大爺年紀大,沒安排太多活,於是空閒的時間便多了起來。
正好那會兒廠裡新招了一批大學生,李大爺就挑了幾個機靈的,把自己的手藝和經驗一點一點耐心地教給他們。
李大爺樂意傳幫帶,小伙子們也肯學,一口一個「師父」地叫著,把李大爺哄得合不攏嘴。
過了幾年,這群年輕人慢慢成長為工廠裡的青年骨幹,薪水和職位都上了一個大階梯。
徒弟們也懂得知恩圖報,知道師父退休後寂寞,就隔三差五地上門陪他嘮嘮嗑、說說話。
雖說李大爺的女兒遠在北京工作,但他家一點兒也不冷清,總能傳出兩代人熱鬧的笑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