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怕的「餓鼠效應」:毀掉一個人的,是無節制放縱
1925年美國科學家麥凱,做過一個特別的實驗。
他將一群剛斷奶的幼鼠,分成兩組放在不同的籠中餵養,除了食物量不同,其他條件幾乎完全相同。
第1組,麥凱給予充足的食物,享有「高級待遇」;
第2組,則遭到“歧視待遇”,每日僅有上一組60%的食物。
按照麥凱的設想,食物充足的一組將會充滿活力,健康長壽;
而忍飢挨餓的一組將會營養不良,生存困難。
可實驗的結果卻出乎意料:
第1組老鼠行動遲緩,沒有活滿1000天;
第2組老鼠皮毛順滑,活過了2000天才「壽終正寢」。
這就是著名的「餓鼠效應」:適當節制,發展良好;過度滿足,早衰短命。
過度放縱,只配深陷低層級的快樂;懂得節制,才能掌控自己的人生。
有多少人,正陷入「飽鼠效應」?
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驗?
決心早點睡覺,卻忍不住點開視頻,直到後半夜,才在痛恨自己整晚沉淪中悻悻睡去;
打算存錢,卻在工資到手後,先逛街購物犒勞自己,吃喝玩樂後看著幾乎歸零的餘額,懊惱不已;
減肥健身提上日程,卻忍不住把誘人的膨化食品“收入囊中”,一邊過著嘴癮,一邊把健康計劃一拖再拖。
放縱像一顆裹著糖衣的毒藥,起初嘗起來甜美無比,最終卻會讓人身心麻痺。
很多人在不知不覺的放縱中,成為習慣放縱的「飽鼠」。
一番玩樂吃喝,看似放鬆自己,其實傷身損志。
你是否對這些新聞有所耳聞?
21歲的花季少女,因為常年混跡酒吧,導致腸道潰爛,被下病危通知書。
33歲的壯年男子,沉溺於熬夜玩手機,感覺行動遲緩頭暈難耐,到醫院才得知已經患有腦卒中。
一名「剁手黨」連續3天熬夜蹲直播,突然聽不到聲音,被醫生診斷因熬夜導致突發性耳聾。
《增廣賢文》裡說:“樂不可極,極樂成哀;慾不可縱,縱欲成災。”
所謂“物極必反”,享樂、放縱慾望如果超過限度,不加節制的話,就會向相反的方面轉化,成為人生的悲哀和災禍。
低級慾望靠放肆,高級滿足靠克制
2023年9月,湖北一所大學迎來了一位不尋常的新生。
他叫徐萬奇,已奔而立之年。
其實,2011年他曾考上大學,只可惜,因為過度放肆,沉淪網路遊戲,沒能完成學業。
那時,剛脫離了緊張課業的徐萬奇,進入大學後的他沉迷於網路遊戲。
看似過了把遊戲的癮,實則付出了慘痛的代價──2年大學學習,他只有2門課程通過考核,其餘均掛科,不得已退學回家。
退學後的徐萬奇,也曾嘗試打工賺錢,自給自足。
可因為沒有文憑學歷,他在社會上屢屢碰壁。
他懊惱自己被遊戲誤,只圖一時的快樂,卻付出了長久的代價。
2022年,他決定努力學習,再戰高考。
他在家附近的一家24小時自習室裡,全心投入複習備考,憑毅力對抗惰性,用極致的自我約束,踏出了通往未來的路。
29歲的他,終於如願再次考上大學,決心用自律進取續寫人生。
徐萬奇曾經說:“我的人生就一直在和自律作鬥爭。”
放縱帶來的樂趣轉瞬即逝,長久滿足靠的是高度的自我節制。
醫學上認為,人體有2種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和內啡肽,兩種物質帶給人的變化卻天差地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