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家庭越過越幸福,從戒掉這4種語氣開始

不耐煩的語氣
建立良好的關係,靠的是尊重。
維持良好的關係,則需要尊重加耐心。
有耐心的父母,可以成為孩子的良師益友,且不失家長的尊嚴。
沒有耐心的父母,只會牢騷滿腹,獨斷專行,成為孩子無法迴避的「暴君」。
看過一個影片。
胡可帶兒子小魚兒去超市,小魚兒緊抓著一個玩具不放,想把它打開,胡可斬釘截鐵地表示,一定要等到付完錢後才能把玩具打開。
小魚兒眼看媽媽不同意,就開始大哭大鬧,試圖靠撒潑來達成目的。
然而胡可沒有任何表態,只是目光淡然,靜靜地看著兒子哭鬧,沒有表現出一點煩躁和無奈。
等到小魚兒情緒恢復正常,胡可才緩緩開口,心平氣和地跟兒子講道理。
小魚兒沒有再鬧騰,乖乖跟著胡可走向了收銀台。
相較於成年人,小孩的情緒更豐富,也更不容受控制,許多父母在面對孩子情緒失控時,總是感到束手無策,只好用簡單粗暴的手段打斷孩子的情緒輸出。
結果,孩子要麼反應更加激烈,讓場面更加無法收拾,要麼從此變得沉默寡言,讓親子關係滑向低潮。
真正聰明的父母,對孩子既不縱容、溺愛,也不會苛責、打壓。
他們會保持耐心,時時刻刻注意孩子的情緒變化,引導孩子用正確、合理的方式實現個人願望,從而實現親子的共同成長。
耐心和關注,就是父母給孩子的最好禮物 。
抱怨的語氣
抱怨是一種慢性毒藥,會一點一點腐蝕掉內心的正向能量。
沒有人希望身邊有個怨氣“洩漏罐”,也沒有人會無條件、無限制地“吸收”一個人的怨氣。
抱怨如此遭人嫌,是因為抱怨者從來不想著解決問題,只是一味地將責任外推。
而抱怨對象始終是被譴責、被審判的一方,不僅要接受控訴,還要被催促著「贖罪」。
事實上,犯錯的人本來可以在愧疚心的驅使下改過自新,但抱怨只會抹殺掉愧疚,進而激發叛逆心理。
看過一則案例。
一位媽媽為14歲兒子厭學的事情感到焦頭爛額。
兒子剛上國中沒多久,就變得十分暴躁,不僅拒絕溝通,還總是和父母吵架,弄得一家子都不得安寧。
有一回吵架,兒子甚至將媽媽推出房門,讓她摔在了客廳地板上。
出現這樣的家庭鬧劇,和這位媽媽的「抱怨式教育」有直接關係。
她日常對兒子的說話方式是這樣的:
“你成天就知道玩,太讓我失望了!”
“期中考成績那麼差,你對得起爸爸和媽媽嗎?”
“我怎麼養了你這麼個沒良心的孩子。”
面對這麼多抱怨,成年人估計都難以招架,何況是個正處青春期的敏感少年。
這位媽媽想讓兒子好好反省,殊不知在兒子眼裡,她只是不停地發牢騷,根本不關心自己的感受。
久而久之,兒子不再體諒媽媽,為了保護自己,他不得不「以暴制暴」。
所幸這位媽媽及時醒悟,改變了溝通方式,才讓母子關係得到了緩和。
「抱怨式教育」也許在短期內有效,但是長期來看,它只是以親子關係為代價,來換取表面的和諧相處罷了。
到最後,家長仍指責孩子不懂事,孩子則痛斥家長不分青紅皂白。
好端端的家庭,就這樣變成法庭。
如果家長少一分抱怨,多一分理解,那麼孩子就能少一分敵視,對父母多一分愛戴。
「抱怨式教育」是毒藥,唯有理解與包容,才是一切家庭矛盾的解藥。
來源:視覺中國
▽
家,是休息的地方,不是爭鬥的地方。
家,是談愛的地方,不是結仇的地方。
如果只是把家當作宣洩情緒的場所,那麼家的溫馨就會蕩然無存。
與人相處,要好好說話,與家人相處,更要如此。
家人是需要悉心呵護的珍寶,不是可隨意處置的私人物品。
家可以充滿幸福的回憶,也可以充滿悲傷的過往。
它的模樣究竟如何,就看身處其中的人,是否坦誠克制了。
當雙方可以互相照顧,互相體諒時,一個家自然能迎來真正的幸福。
與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