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不要把「情緒按鈕」交給別人

白岩松說過一句話:
我們活得很累,並非生活過於刻薄,而是我們太容易被外界的氛圍感染,被他人的情緒所左右。
很多生性敏感的人,常常會因為別人的一言一行,就在心中掀起一場驚濤駭浪。
心理學家吉姆泰勒,曾提出一個名詞:「情緒按鈕」。
其實每個人的情緒,都有一個啟動的開關。
如果你常常為別人的三言兩語動怒,就是親手把自己的開關交給了別人。
1
曾經看過武志紅的漫畫,女主角是個心思細膩的女生。
她報告工作時,看到上司皺了一下眉,就惴惴不安地推測,是不是自己講得太差了。
會議結束後,她仍舊心緒不寧,一整天都悶悶不樂。
沒想到下班時,她在電梯碰到了上司。
對方卻笑著說了一句:你這週數據很不錯啊,繼續加油。
女生頓時喜笑顏開,先前的焦慮消失。
我想,很多人對此都有些感同身受,因為太想獲得外界的認同,以至於把自己的情緒按鈕交到了別人手上。
看到別人板著臉,你就惴惴不安;聽到別人嘆口氣,你就悶悶不樂。
卻不知,過度關注別人,只會擾亂自己的節奏,白白消耗自己。
作家柴桑柴剛開始在網路上發表文章時,偶爾會收到讀者留言,誇他寫得真不錯。
不管寫稿有多累,他只要讀到這些話,就心情大好。
可隨著文章瀏覽量的成長,留言區開始熱鬧起來。
有一次,有篇文章底下有人評論:“你寫的這是什麼垃圾文章?”
他看到這則評論還獲得了幾十個點贊,感到十分沮喪,當晚就失了眠,翻來覆去睡不著:
為什麼自己這麼倒楣?為什麼要無緣無故攻擊我?是不是自己哪裡做錯了?要不要停止發文章?
那段日子,他的心情低落到極點,甚至患上了輕度憂鬱。
最後不得不停更一段時間,這才漸漸走出了內心的痛苦。
想起網路上的一句話:
輕易被點燃情緒的人,終會淪為提線木偶,任人操控。
很多時候,他人的言行與你並沒有實質的關係。
你若是太過在意,就是把喜怒哀樂的控制權拱手讓人。
到頭來,你就只能活在他人的嘴中,一步步喪失自我。
2
美國物理學家列納德·蒙洛迪諾,分享過一次親身體驗。
有一回住飯店,深夜他突然想喝啤酒。
他撥通了飯店的夜間客房服務,可前台告知他需要等待30分鐘。
列納德聽後,當即火冒三丈:只是幾瓶啤酒,送上來根本就不費事。
他氣得想跑下樓去,打算當面質疑。
結果下樓時,他看見一位腿腳殘疾的工作人員正給客房送東西,行動相當緩慢。
原來,這是飯店特意給這位殘障人士的職位。
列納德頓時怒氣全消,掉頭回到房間,耐心等待。
對於這前後情緒的變化,他分析:事件結果沒變,變的是我內心的感受。
文化博主意公子也說:你的情緒,與外界無關。
當你開始換個角度看待事情,放下對外界的不滿,內心就會平和淡定。
作家久世浩司講過一個故事。
他有新加坡朋友到日本旅遊,最後一天計劃從京都搭乘新幹線,到東京轉機回程。
沒想到,京都附近起了火災,朋友晚了整整四個小時才趕到東京,下一班飛機自然也沒趕上。
無奈之下,只好改簽第二天一早的機票。
可時值旺季,週邊的所有旅館都滿客,朋友便在機場裡將就了一晚。
但即便如此,他還不時要遭受保全的驅逐。
遇上這麼倒楣的情況,其他人當場就炸了:
“為什麼偏偏遇上火災?為什麼又沒地方休息?怎麼倒楣的總是我?”
但是,朋友卻不這麼想。
他不但沒把這段經歷當成災難,反而覺得這樣緊張刺激的冒險非常好玩。
那天在機場,他和一群陌生的小夥伴喝著飲料,高高興興地聊著瑣事。
這一幕,反而成為了他這段旅程最珍惜的一部分。
就像久世浩司在故事結尾說的:
情緒只屬於自己,不屬於其他任何人、任何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