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脂肪更可怕的,原來是「低品質碳水」飲食?這裡究竟指的是什麼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指出:與其一味擔心攝取脂肪,不如警惕那些看似無害、實則「空有熱量」的碳水化合物。
我們吃進去的主食和零食,常常都是高度加工、缺乏營養的「低品質碳水」。
這種碳水到底「低」在哪裡?對身體有什麼影響?我們又該如何辨識並避免它?
「低質量碳水」到底是什麼?不是所有的米飯麵包都一樣
碳水化合物本身並不是壞東西。它是我們身體最直接的能量來源。碳水也分“高品質”和“低品質”。
所謂低質量碳水 ,通常指的是那些經過高度加工、纖維含量低、升糖指數高的碳水化合物。例如白飯、白麵包、蛋糕、餅乾、含糖飲料、薯片、速食麵等。
這類食物吃進去後,很快會讓血糖飆升,然後迅速下跌,導致飢餓感反覆、能量波動,而營養價值卻十分有限。
與之相對的,是高品質碳水,如全穀物、糙米、燕麥、地瓜、豆類等。這些食物富含膳食纖維、維生素B群、礦物質,消化速度慢,能穩定血糖,提供持久的飽足感。
換句話說,不是吃碳水的問題,而是吃了什麼樣的碳水。
低品質碳水和慢性病的隱密聯繫:不只變胖那麼簡單
很多人以為,吃多了低品質碳水,不就是容易變胖嗎?它帶來的問題遠不止體重增加那麼簡單。
一項發表於《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的研究發現,長期攝取高升糖指數食物,會增加第二型糖尿病 、冠狀動脈心臟病和中風的風險。這些食物會促使胰島素大量分泌,久而久之胰島素抗性加重,血糖調節機制紊亂,最後引發糖尿病。
不僅如此,低品質碳水還可能影響大腦功能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研究指出,吃太多精製碳水的人,情緒波動較大,甚至更容易出現憂鬱傾向。這是因為血糖快速波動會幹擾腦內神經傳導物質的平衡,例如血清素和多巴胺的合成。
還有越來越多的研究將低品質碳水與非酒精性脂肪肝 聯繫起來。你沒看錯,脂肪肝不一定是吃太多油,而是因為吃了太多「無營養」的碳水!尤其是含糖飲料和高果糖玉米糖漿,被認為是誘發脂肪肝的「隱藏元兇」。
吃了那麼多年,我們為何沒察覺?
從文化角度來看,中國人的飲食結構一直以碳水為主。 「一碗白飯」幾乎是每一餐的標配。但我們祖輩吃的米飯是自家種的糙米、雜糧,而如今我們吃的是被拋光加工到只剩澱粉的精製米麵。
我們的味蕾在悄悄被「甜」和「軟」馴服 。無論是早餐的白饅頭、午餐的米飯,或是晚上的泡麵、蛋糕,都在悄悄地把我們推向高血糖狀態。久而久之,身體適應了這種“快餐式能量”,但也開始透支健康。
社會節奏的加快也助推了低品質碳水的氾濫。上班族為了效率往往選擇外帶、便利商店食品;學生忙於學業,靠餅乾、麵包充飢;老年人認為白米飯“好消化”,不願意吃粗糧。這種看似便利的飲食習慣,卻可能在悄悄蠶食我們的代謝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