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與超越》:“自卑”的人,往往更容易成功

遇見· 在書中遇見未知的自己。
各位書友晚上好,歡迎來到由樊登讀書出品的讀好書欄目《遇見》 。
今天給大家分享樊登老師解讀的經典著作—— 《自卑與超越》 。
這是心理學大師阿德勒的代表作,他因關於自卑情結的論述而知名於世。
我們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
這本書將幫助你收穫直面一切問題的智慧,從自卑走向卓越。
知乎上有一個熱門話題:
“從小就缺乏自信,是一種什麼感受?”
下面幾乎都是充斥著極度自卑感的回答:
“我不夠好、我不行、我會失敗等等。”
在常人看來,自卑不僅是一種消極的情緒,更是一種缺點。
它會讓你失去信心,不斷否定自己。
但在心理學家阿德勒看來,自卑卻是一種讓自己變得更好的原動力,它會幫助你成就強大而完美的人生。
自卑的人,往往更容易成功。
多少優秀的人,始於自卑
阿德勒在《自卑與超越》一書中說:“人人生而自卑。”
我們每個人內心深處,都或多或少的隱藏著一些自卑。
有的人,在成長中把自卑變成了人格底色;而有的人,卻在成長中超越了自卑,活出了精彩。
阿德勒就是戰勝自卑、逆襲成功的人生典範。
他出生在一個富足家庭,家中有七個孩子,他排行老二。
哥哥們各個身體健壯、相貌英俊,唯獨他長得既矮又醜,還患有佝僂病。
在哥哥面前,他簡直就是個小丑。
這讓他的早年記憶,幾乎都圍繞著疾病。
“我所能回憶起來的最早往事是,由於我罹患佝僂病,我被繃帶綁著坐在椅子上,健康的哥哥坐我對面。
他上躥下跳,來去自如,然而我每動一下都會極度緊張,非常費力。每個人都盡力幫我,父母更是嘔心瀝血。”
因為身體十分孱弱,阿德勒直到四歲多才學會走路。
除了身體缺陷,阿德勒的求學之路也很艱難。
刚上中学时,由于他数学成绩极差而被老师视为差等生。
老师看不起他,并建议他的父亲让他当一名制鞋的工人。
无论换成哪个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都很难不自卑,阿德勒陷入了自卑的泥潭中。
所幸,他没有被身体缺陷、成绩平平所压倒。
相反,这刺激了阿德勒的上进心,促使他努力学习,去改变糟糕的现状。
后来他开创了以“自卑情结”为中心的个体心理学派,成为了世界著名的心理学家。
一位著名诗人说过:“所有伟大的人物都诞生于自卑,都能将自卑化为升华的动力。”
阿德勒成功背后,正是他将内心的自卑转化为鞭策其前进的力量。
同样还有卡夫卡,父亲性情暴躁,让他自小形成了敏感多疑、忧郁自卑的性格。
长大后,他三次订婚,又三次退婚,导致终生未娶。
即便如此,他还是写出了《城堡》《变形记》《地洞》等名著,让后来的现代主义作家望尘莫及。
可见每个优秀的人,其实都曾自卑过。
只不过他们没有因此而悲观消极,自甘堕落;反而在绝望中奋起,发出灿烂炫目的光芒。
面对自卑,你是什么样的心态,就会活出什么样的姿态。
你的自卑,是你成事的关键
俞洪敏说:
“自卑的人,永远会失去本来就属于他的机会。”
深以为然,自卑的人往往倾向于放大个人的缺陷或者能力的不足。
结果,导致无法正确认识自己,从而很容易忽视自己的优势;
更无法正常发挥个人才能,最终错过很多自我发展的机会。
不久前,看过一个网友的分享,十分令人唏嘘。
他是一名211毕业的程序员,工作十几年了,但一直过得很失败。
当被问及原因,他袒露这一切,源于他内心的恐惧和自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