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育兒火了,既不費爸媽,也不苦孩子,太鬆弛了

新型育兒火了,既不費爸媽,也不苦孩子,太鬆弛了
value101 2025-08-21 檢舉

前段時間,微博話題#王詩齡咖啡館舊照#上了熱搜。

還記得《爸爸去哪兒》第一季播出的時候,熱度空前,年僅三歲的王詩齡就此走進大眾視野。

 

後來,王詩齡本人發布影片回應,大方承認自己的氣質和漂亮。

 

作為星二代,王詩齡的成長始終被大眾注視,一舉一動都會被網友放大解讀。

儘管網路上不乏有關於她的負面聲音,但絲毫沒阻礙她成長為更自信的自己,而這一切都離不開李湘一路的引導和支持。

李湘曾提到,自己是在嚴格環境下長大的,童年總是受打擊,很自卑。

所以她不希望女兒和她一樣,堅持讓女兒在愛和讚美中成長。

這種「公主」式育兒固然美好,卻只適合少數。

一方面,它需要雄厚的經濟實力作為支撐;

另一方面,多數孩子都有自己的想法和個性,乖巧懂事只是少數,教育也要因人而異。

隨著時代的進步,嚴苛的棍棒教育已漸漸被淘汰,「犧牲型」父母也慢慢覺醒,取而代之的是鼓勵與陪伴為主的育兒方式。

在育兒越來越多元化的今天,父母能做出的選擇其實很多。

不妨來看看以下4種育兒方式,或許能緩解你的育兒焦慮,帶給你新的啟發。

 

反向育兒

近幾年,「反向育兒」這個詞很紅。

和傳統育兒方式不同,「反向育兒」似乎總是能帶來出其不意的效果。

孩子一定要在0℃的天氣穿單薄的公主裙,媽媽不勸阻,而是陪她出門親身體驗一下,讓孩子真切地感受一次「美麗凍人」;

孩子出門沒幾步就耍賴不願走,沒想到媽媽也撒起了嬌,表示不想走路了,孩子反倒乖乖承諾不再吵鬧;

孩子上學磨蹭,媽媽出門前故意放慢節奏,換了好幾次衣服拖延時間,把孩子都急哭了,第二天孩子的動作立刻變利索。

隨著90後逐漸成為帶娃主力軍,育兒中越來越凸顯個人化的特質。

這種個人化不僅順應孩子的天性,更讓父母放下權威姿態,與孩子平等對話

所謂的“反”,其實是當正面引導不管用時,試著打破慣常的相處模式,讓孩子有新體驗、新感受。

 

《央視新聞》曾報道這樣一則新聞。

湖北武漢一位8歲半的小男孩沉迷於遊戲,甚至主動要求休學打遊戲。

這種要求,換做多數父母,恐怕都不會同意。

但這個孩子的父母卻答應了──允許他休學,不過要嚴格執行父母制定的遊戲計畫:

每天必須玩夠16個小時,還要對遊戲戰績進行複盤總結。

剛開始,孩子還非常興奮,但僅僅三天後,小男孩就徹底崩潰了。

這種高強度的“練習”,無論生理上或心理上,都讓人難以承受。

男孩父母的操作,顯示上是支持孩子的決定,其實是給了孩子試錯的機會。

畢竟父母苦口婆心說上千百遍,都不如孩子親自體驗一遍來得深刻。

只有孩子自己體驗過,才能明白自己對一件事能接受的界線在哪裡,才能在日後的選擇中,更清楚什麼最適合自己。

父母越焦慮,親子關係往往越緊張。

而反向育兒,就像親子關係中的一味猛藥。

放下父母身份,不按常理出牌,反而可能收穫理想的結果。

 

老人打卡式育兒

六月底的時候,同事準備把兩歲的孩子送到暑托班。

她想著,一來能讓孩子在團體環境裡多接觸人,緩解不愛說話的問題;二來也能給幫忙帶娃的老人減負負。

沒想到老人堅決不同意,總擔心孩子太小,在外面會被欺負、受委屈,這事最後只能作罷。

明明是解放了老人的雙手,怎麼就不同意呢?

但仔細一想,年輕人和老人觀念確實不同,教養上出現分歧也是正常現象。

父母不允許孩子吃飯看電視,覺得會影響專注力和消化,老人卻覺得邊吃邊看能多吃一點,不算什麼事。

父母讓孩子自己吃飯,因為這是必經的成長過程,老人卻總怕孩子吃不飽,非要追在屁股後面餵。

父母想讓孩子多出門接觸大自然、和同儕玩耍,但老人總擔心孩子在外面磕傷、被欺負,更願意讓孩子待在家裡看卡通、玩玩具。

久而久之,父母覺得教育被幹擾,滿心委屈;老人覺得自己的付出不被理解,滿是失落,隔閡便在這樣的拉扯中越來越深。

 

這是很多家庭都會面對的困局,年輕人要賺錢養家,老人家只好幫忙帶娃。

但老人參與育兒後,新舊觀念難免碰撞,最後三方都受累。

不過,網友張阿姨卻沒有這樣的困擾。

她覺得帶娃是件輕鬆事,帶娃之餘還能約朋友散步、打麻將、跳廣場舞。

她說秘訣很簡單,把自己當作「保母」就好了。

以前,張阿姨總覺得養育孩子是全家的事,於是自己處處參與其中。

結果自己累得夠嗆,年輕人還不領情。

後來她索性把孩子的教育主導權還給父母,自己只負責每天的一日三餐和接送。

子女一下班,她就“打卡下班”,回歸自己的生活。

自從不再以孩子為中心,張阿姨的心情變好了,臉上的笑容也變多了。

而孩子在父母的陪伴下,越來越懂規矩,家裡的氛圍也更和睦了。

各司其職後,一家人迎來了三方共贏的局面。

 

點擊下一頁,查看完整內容
下 一 頁

1 / 2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