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地多走動,子孫才會富」:人過五十,要常去這幾個地方走動

「四地多走動,子孫才會富」:人過五十,要常去這幾個地方走動
value101 2025-08-21 檢舉

可以去圖書館泡上一整個下午,加入老年大學的文學鑑賞班,報名社區的讀書分享會,或在家中開闢出一個讀書角…

這些看似尋常的舉動,都會在不經意間對子孫產生影響。

燈光下閱讀的身影,孩子會悄悄觀察;

與人討論書中的內容,孩子會默默聆聽…

只要家中有一盞專為閱讀而亮的燈,有一面專為讀書而留的牆,這份浸潤心靈的文氣,便會像溪流般綿綿不絕地流向下一代。

 

多去至親好友家:

敘敘舊,傳給子孫的是“和氣”

人過半百,經歷的事越多,越懂得親情、友情的可貴。

這時候,更應主動走動,多去親朋好友家裡坐坐,喝杯茶,敘敘舊。

電視劇《老閨蜜》裡,本來沒有交集的五個女人,因為各自的中年困境走到了一起。

 

梅姨守著去世兒子留下的咖啡館,那是她唯一的念想,卻偏偏面臨拆除;

艾琳不幸罹癌,一向優雅的她受不了化療帶來的狼狽,決心在最後的時光好好享受生活;

宋麗娜一直以為自己活在蜜罐裡,沒想到疼愛她、包容她的丈夫竟然「出軌」;

劉大夫在丈夫走後,一個人含辛茹苦把兒子拉扯大,好不容易遇上夕陽戀,卻被兒子再三阻撓;

紅姐一心為大家庭操心,可兒子遲遲不找對象,女兒婚姻破裂,就連老伴,也因為一張初戀照片跟她吵翻了天。

面對生活的一地雞毛,她們沒有怨天尤人,而是五人抱團取暖,一起走出了困境。

多少人窮盡一生就是為了車子房子票子,可轉念一想這些身外之物都帶不走,反倒是那幾段真摯的友情親情卻可以抵住歲月的漫長。

所以多去親友家中走動,圍坐在一起,說說生活裡的酸甜苦辣,講講那些共同經歷的舊時光,聊聊各自摸爬滾打出來的人生感悟。

這份走動,不只是情感的維系,更是在無形中把「和氣」傳遞給子孫。

 

常去青山綠水間:

養心境,傳給子孫的是“靜氣”

到了這個年紀,家中瑣事不斷:

年邁的父母添了病痛,兒女的事業遇到瓶頸,乖孫的學業讓人操心…

有時難免會讓人感到心浮氣躁。

此時,不妨去青山綠水間走一走,放空心的煩躁,感受大自然的療癒。

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裡,有一集講雲南香格里拉的松茸。

這種菌子生長條件較為特殊,因此十分珍貴,當地藏民要在特定的季節才會進山採摘。

他們踏著晨露穿行林間,指尖觸碰松茸的剎那,也觸摸大自然的脈動。

那份對大自然的體悟,不知不覺也滲進了日子裡,心裡反而更平靜了。

圖片來源:央視社教

朋友的父親陳醫生退休後,最喜歡的一件事就是去爬山。

每當心裡煩悶,就會到城郊外的山裡走一趟。

等站到山頂,視野便一下子開闊了,家裡那些雞毛蒜皮的小事,轉眼就煙消雲散,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平靜。

這種山野間養出的靜氣,不光能幫我們跨過眼前的難題,更像是一種無聲的傳承。

子孫們看在眼裡,感受到那份沉穩,當他們自己遇到困難時,這份靜氣自然就成了底氣,讓他們在亂麻中理出條理,在急流里站穩腳跟。

五十歲後,我們不再只是埋頭趕路,更該懂得行走的智慧。

常回家鄉深處,去尋根養心,那份沉澱的“福氣”,就是給子孫最好的基石;

勤去書墨之地,充實自我,那份浸潤身心的“文氣”,能點亮後代求知的燈盞;

多訪至親好友,圍爐煮茶,說說笑笑,流淌在交往裡的“和氣”,可以滋養家族的溫度;

常到青山綠水間,聽鳥鳴山幽,看雲卷雲舒,這份在天地間涵養的“靜氣”,是應對往後風雨的定力。

當我們常去這些地方走動,滋養的不只是自己的晚年光景,更是在不經意間,將那些無形的財富——福澤、文脈、溫情與從容,悄然播撒在子孫後代的心間。

讓後代在傳承的養分裡,走得更遠、更遠。

— END —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