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老了,老伴兒不在了,請主動依靠4個人

人老了,老伴兒不在了,請主動依靠4個人
value101 2025-08-21 檢舉

古人雲:“老來多健忘,唯不忘相思。”

人到晚年,若老伴先行離去,生活難免淒涼與孤獨。

但人生不能停滯不前,得學會適應,學會另尋依靠。

曾經看過這樣一段話:

「不要唉嘆氣,不能逃避現實,我們能做的,就是思考如何與『此時、此地』的自己和解。」

用正面的眼光看待老年生活,這本身就是一種強大的生命力。

當你老了,請主動依靠這四個人,活出最樂觀的自己。

 

貼心孝順的子女

央視網曾報道一則新聞:

94歲奶奶獨居老屋,兒子們每天不約而同前來探望,引發網友紛紛按讚:

“兒女的照顧才是老人長壽的關鍵。”

“老太太有福氣了。”

兒子們即便在外忙碌,也會打開監控,跟自己的母親說話、解悶。

孫女劉玉玲說,奶奶的房子不大,但總是人來人往,一直很熱鬧。

這個畫面在她看來特別溫馨美好。

劉玉玲也提到,母親平日雖然有些脾氣,但在奶奶面前卻特別有耐心。

去年剛入冬時,奶奶身體不舒服,為了方便照顧,母親每晚都會陪伴老人,隔天伺候奶奶吃過飯,洗漱好以後才去幹活。

不只是母親,她的父親、叔叔和姑姑對奶奶也都很孝順,從不讓老人生氣。

劉玉玲在長輩身上看到這份孝順,耳濡目染,也開始反思自己的孝順方式。

老奶奶幸福地表示,只要兒孫都念著她,她就很知足了。

 

無獨有偶,社區的張奶奶,自打老伴因病去世後,便整日茶飯不思。

加之身體年邁,一直臥床,身體狀況堪憂。

女兒對母親不放心,便把她接到自己家中照顧。

她每天變成花樣給母親做好吃的,一有時間就陪她去公園散步,還鼓勵她報名參加老人大學。

在女兒的悉心照料下,張奶奶慢慢走出了老伴過世的陰霾,臉上重新露出了笑容。

杭州大學人口研究中心曾發布過一項數據:

74.6%的人打算依賴子女養老,僅22.3%的人主張晚年經濟自立,即依靠自己的積蓄、養老保險金和退休金解決生活開銷。

對大部分一般人來說,年輕時全身心愛孩子,年老後享受孩子愛的回饋,變成自然而然的事了。

當你老了,無論是生活起居的照料,還是經濟上的資助,亦或是情感上的慰藉,都可以適當依靠兒女。

孝順的子女不僅是生活的幫手,也是情感的後盾,能讓父母的晚年生活不孤單,充滿溫情與歡笑。

 

志同道合的老朋友

美國近日的一項研究表明,隨著年齡增長,朋友對一個人的身心愉悅和健康越來越重要,影響甚至超過了家人。

一個志同道合的老友,不但深知你的脾性與喜好,更能在精神的荒漠中送來甘霖,成為治癒晚年生活的一劑良藥。

鄰居張爺爺今年已78歲,自打老伴先走,每天生活都沒了盼頭。

一起鬥嘴下棋的老友見他許久沒下來走動,心裡十分惦記,不約而同前去看望。

剛開始,張爺爺以身體不適為由不願見人,可老棋友們沒就此作罷。

他們知道張爺爺棋藝精湛,就故意說遇到了難解的棋局,哄著他出門了。

他們拉著張爺爺到公園喝茶、下棋,一起消遣時光,研究棋藝。

在老友們的陪伴下,張爺爺漸漸走出了喪妻的悲傷,重新融入了圈子。

他感慨道:“和老夥計們一起,聊聊天、殺兩盤棋,什麼煩心都沒了。”

 

人到晚年,遠方不足重,重在遇知己。

和三兩好友圍爐煮茶,跳跳廣場舞,看晨露綻放,等黃昏變暗。

不知不覺間,有一天就這樣圓滿過去了。

年輕時總為工作奔波,和老友疏於聯繫。

退休了,不妨多走出去,和知根知底的好友相約相伴。

從孤獨的個體到溫暖的集體,這樣的晚年不僅會讓「夕陽紅」 更加燦爛,更能為生活增添無盡的歡愉。

 

 

點擊下一頁,查看完整內容
下 一 頁

1 / 2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