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愛缺席的女孩,一生在玻璃碴裡找糖吃,男孩一輩子學不會擔當:一聲爸爸,背後遠不止賺錢養家

父愛缺席的女孩,一生在玻璃碴裡找糖吃,男孩一輩子學不會擔當:一聲爸爸,背後遠不止賺錢養家
value101 2025-10-25 檢舉

前幾天,一位讀者寄來私訊:

「我今年32歲,談過五次戀愛,每次都被傷得很深。最近一次分手後,我的心理諮詢師說了一句話點醒了我——『你總是在玻璃碴裡找糖吃』。

「回想起來,這些男人要嘛冷漠,要嘛自私,可我居然覺得那一點點溫暖就值得付出全部。

“我想起我的父親,他從未肯定過我,我好像一直在尋找一個能給我認可的男人。”

這讓我想起另一個朋友的話:

「我弟弟35歲了,換工作比換衣服還快,從來存不下錢,結婚後家裡大小事都丟給老婆。

“我爸說'男人最重要的是賺錢',可他也沒賺多少錢,反而從小對我弟不管不問。現在我弟弟簡直是我爸的翻版,甚至更糟。”

一個奇怪卻普遍的現象:父愛虧欠的女兒,長大後總在玻璃碴裡找糖吃;父愛缺席的兒子,則學不會責任和擔當。

無論是心理學研究,或是日常經驗,都指向一個事實:父親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扮演著不可取代的角色,影響遠超過傳統認知的「賺錢養家」。

 

來源:視覺中國

 

為什麼缺愛的女孩,總在玻璃碴裡找糖吃?

想像一下,一個長期處於飢餓狀態的孩子,突然看到一塊麵包——就算麵包已經發黴,他也會毫不猶豫地吞下去。

這就是父愛缺失女孩的真實寫照。

因為從未被父親好好愛過,她們根本不知道真正的愛是什麼樣子。別人給一點點甜頭,就像沙漠中遇到一滴水,恨不得用全部去交換。

這樣的女孩往往有個共同點:她們的爸爸要麼長期缺席,即使在家也像個透明人;要麼只會挑剔否定,「女兒,你真棒」這樣話壓根就不會說。

讀者小敏的父親常年在外工作,回家就抱著手機。

小時候她考了滿分歡天喜地拿給爸爸看,爸爸頭都不抬地說「好好,等一下我看,這會忙著呢」。

大學時第一個追小敏的男生,只是在生日時送了她一朵玫瑰花,她就感動得稀裡嘩啦,完全忽略了對方同時跟好幾個女生曖昧。

工作後遇到的男友動不動就失聯,每次分手後只要對方說句“對不起”,她就立刻心軟複合。

小敏不是不知道對方並不好,但當他對自己好的時候,那種感覺讓小敏著迷,依舊是在玻璃碴裡找到一顆糖的心態,明知道可能扎嘴,可甜味是真的啊。

這種模式的背後,是深層父愛的缺失,這些孩子長大後很長一段時間內心都有個填不滿的空洞。

正常家庭長大的女孩,愛的「底線」相對較高——她們見識過真正的愛,所以更大機率不會輕易被廉價的好所打動。

父愛缺失的女孩,出了問題,她們往往會把責任歸咎於自己。

「一定是我不夠好,所以爸爸不愛我,所以男友這樣對我。」這種自我貶低讓她們陷入惡性循環:

越是覺得自己不配,越容易接受糟糕的關係;越是接受糟糕的關係,就越證明自己「不配」。

 

來源:視覺中國

 

缺席的爸爸,養不出有擔當的兒子?或許是真的

朋友小傑的爸爸常說:“男人只要賺錢就行,帶孩子是女人的事。”

現在小傑35歲,確實會賺錢──但妻子生病他不管,孩子家長會他不去,家裡水管漏了他說找物業。

這不是偶然。

男孩成長中最需要的,是活生生的榜樣,他需要看著爸爸如何對待媽媽,如何處理矛盾,如何在挫折面前不放棄。這些課,不是錢買的。

阿豪的父親是個成功企業家 ,從小給他最好的物質條件,卻「消失」在阿豪的世界。

現在阿豪管理父親的公司,能力也很不錯,卻遇到難題就躲,出了事就推給下屬。

阿豪說他也不喜歡這樣的自己,但他真的不知道該怎麼做,他爸除了給錢,什麼都沒教過他。

現在阿豪也開始正視自己的問題,他一刻也不停歇地讓自己變強大,很多男孩從小在父親身邊耳濡目染的能力,他唯有靠自己摸索獲得。

小凱更不幸,他的父親在他上小學時就離家出走,再也沒出現過。

現在小凱30歲,沒有固定工作,談戀愛從來不超過三個月,「反正最後都會離開,何必認真?」這是他掛在嘴邊的話。

 

點擊下一頁,查看完整內容
下 一 頁

1 / 2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