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不孝」正在蔓延,父母渾然不知,還逢人就誇子女有出息

「新型不孝」正在蔓延,父母渾然不知,還逢人就誇子女有出息
value101 2025-08-18 檢舉

《孝經》中寫道:

天地之性,人為貴;人之行,莫大於孝。

孝是百行之源、八德之首,但在現今社會,傳統的孝道觀念正面臨新的挑戰。

曾經有人總結了當代社會的孝道金字塔:

留在老家工作的孩子是一等孝子,在省會城市工作的孩子是二等孝子,在國內一線城市工作的孩子是三等孝子,在國外工作的孩子,也許是家裡的驕傲,但不是大孝子。

然而,真等到住在同一座城市,甚至是同一屋簷下的時候,又有另一番景象和要求。

希望離家的子女多回家,希望留在身邊的孩子早日脫離父母的羽翼自立自強,成為橫亙在父母兒女之間剪不斷理還亂的艱難抉擇。

事實上,每個家庭的情況都各不相同。

仔細研究他們的相處模式時會發現,看似不孝順的行為可能只是在新的社會環境和生活模式下產生的新現象。

如今正在被理解,被接納。

 

沒有啃老,但有小“嘬”

前段時間,「嘬老族」一詞火了。

顧名思義,這些人並非完全啃老,但薪水只夠自己花,偶爾有情況時便需要找爸媽小「嘬」一口。

想買的手機差點錢,找爸爸贊助一下;

工作前說著“媽媽我以後賺錢給你花”,工作後囊中羞澀“媽媽再藉我500元”;

隔三岔五回家蹭頓飯,臨走時帶上媽媽剛包好的餃子,順走茶桌上的一堆硬幣;

月末薪水花完,房租交完,父母轉來一筆生活費,自己從中「嘬」個水電物業錢。

在生活壓力面前,他們沒有心安理得地啃老,也清楚家庭條件普通,經不起自己多啃幾口,只是生活所迫,需要父母一點小的資助。

一口小“嘬”,既不會給父母帶來經濟壓力,又能緩解自己的力不從心。

何況,比起在大城市買房掏空家底、創業賠錢,「嘬老族」精準「嘬」走的只有家裡的一日三餐、三百五百。

 

來源:視覺中國

回家添一雙筷子還能帶垃圾下樓的他們,已然是父母眼中的好孩子。

「嘬老」不比「啃老」更強大,雖離不開對父母的經濟依賴,到如今早已成為家庭中的一種互助形式。

「三聯生活週刊」曾經發布了一個中年人「嘬老」的故事。

原本一家三口與父母同住,夫妻倆賺錢養家,父母幫忙帶娃,每個月夫妻還能給父母一點零用錢。

但伴隨夫妻倆失業、降薪的到來,家庭開銷只多不少,經濟壓力更陡。

給父母的零用錢拿不出來了,父母的退休金反倒被翻出來,偶爾需要分出一部分補貼家用。

子女忙於生計,父母也越發無所不能,幫忙接送孩子之外,還要做飯、盯功課。

生活模式發生巨變,「嘬老」在此時,成了維持家庭正常運作的無奈之舉。

 

來源:視覺中國

這種情況並非個例,「嘬老」也不是年輕人的專屬,許多中年人在面對生活壓力時也會不自覺「嘬老」。

畢竟無論哪個年齡段,能經濟獨立、不麻煩他人,都是比較完美的設想。

大多數人在中年時,仍在一邊為碎銀幾兩奔走,一邊依靠父母解決家裡的瑣事、孩子的接送問題。

在現實生活的重重壓力下,一般家庭注定無法離開親友的幫助托舉。人到中年有老可“嘬”,是幸福的。

這意味著父母有充裕的精力照顧子女,同時也擁有充足的儲蓄,不會受子女收入狀況的影響。

對於父母來說,看到孩子過得好,有難處時能幫上忙,也是幸福的。

 

兒女越出息,父母晚年越孤單?

大爆劇《人世間》播出後,平凡的周秉昆成為許多人心目中的孝順小孩。

他比不得哥哥姐姐優秀,沒有拿得出手的學歷,也混不到好工作,但哥哥姐姐長年在外,他是唯一一個守護在父母身邊、照顧老人的孩子。

母親說:“你在家,媽心裡就踏實。”

劇外的無數人也在感慨:“最沒出息的孩子卻最孝順。”

一位來自核工部某研究所退休資深工程師,對此頗有感觸。

她的孩子人在國外,同年紀的姊妹,孩子大多都不在身邊。

隨著伴侶的離世,往後的生活只有自己一個人,住在養老院裡的日常不過是每天到點去食堂吃飯,然後回到空無一人的家。

 

來源:視覺中國

年輕時只覺得要將孩子培養成才,人到老後才意識到所謂的出息成了晚年孤獨的源頭。

於是,在受訪時,她對著鏡頭斬釘截鐵表示:

如果有來生的話,我絕對不把小孩培養得優秀。

這一番話道出了很多父母的心聲,老來孤獨時往往會覺得子女的承歡膝下遠比事業成功重要。

即便有優渥的生活條件,定期寄錢寄物的體貼,但離家在外的匯款式盡孝,注定彌補不了情感上的匱乏。

它比不上生病時候的陪伴,也比不上日常的一句關心問候。

但再來一次,又有多少人願意犧牲子女的前途,換取自己的天倫之樂呢?

其實,是孝順的人自會常伴左右,而不是留在身邊的人就孝順。

 

 

點擊下一頁,查看完整內容
下 一 頁

1 / 2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