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在這3個地方越節省,越有福

閨蜜曾在遭遇家庭變故時問我:
人這輩子太難了,我們又這麼普通,要怎麼做,才能活得不那麼累?
當時,我並不知道該怎麼安慰她,因為我也曾經這樣抱怨過。
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了羅曼羅蘭的一句話。
他說:“生活中只有一種英雄主義,那就是在認清生活真相之後,依然熱愛生活。”
現實千瘡百孔,處處充滿挑戰。
想過好這一生,我們一般人更是要收斂心力,將足夠的精力傾注在最重要的事情上,才可能成為自我救贖的英雄。
就像作家易小荷在她的紀實文學《鹽鎮》中記錄的小鎮女人。
這裡的女人,和她們所居住的古鎮一樣,平凡又鮮活。
她們的根就扎在這方圓不到兩公里的土地上,有的人一輩子也不曾想過要離開,有的人離開了又回來。
古鎮,是她們的牽絆,更是束縛她們的困境。
也正是這裡的逼仄貧瘠,讓身處其中的女人們早早就懂得了生活的真諦:
心力充足的人,越是身處困境,越要給自己「省心省力」。
因為她們知道,每個人都有各自的路要走。
只有收攏心念、屏蔽幹擾、簡化情緒,將心力都集中到自己身上,才能在命運的夾縫中擠出一方自己的天地。
陳婆婆或許是古鎮上最古老的人了,她出生於上世紀三十年代。
前半生,她經歷了三次婚姻,生養了四兒兩女。
剛四十歲出頭,她就成了街坊嘴裡「熬死三任丈夫」的女人。
原本,她還妄想自己倚靠婚姻裡的另一半過好日子,然而卻越過越慘。
在最難的時候,她和孩子們一天只能吃上一頓稀飯。
對陳婆婆來說,吃不飽的感覺,遠比被遺棄、被家暴的記憶更痛苦。
直到後半生,她摒棄雜念,將全部注意力集中到「吃飯」這件事情上,生活才慢慢有了起色。
一開始,沒有太多本錢的陳婆婆只能擺攤做些小生意,賣一分錢一匙的煎豆子、一分錢一杯的涼水。
等有了經驗後,她就借錢買煎花生的機器、絞肉機、絞糖機……各種賺錢的門路,她都要去試試看。
甚至,她後半生唯一一次出遠門,帶回來的都是一大堆掃把。
原來,她發現在古鎮賣到十塊一個的掃把,在城裡只要三塊錢。
陳婆婆少有閒下來的時候,她一門心思為了吃飽穿暖而忙活,忙到幾乎已經忘掉了年齡。
五十八歲時,她找人擔保借錢租了門面房,在街上開了一間茶館。
她整日起早貪黑,除了洗衣煮飯,就窩在店裡守著生意。
陳婆婆靠自己用心做事,把生意和日子經營得越來越好。
這些年,她精打細算,每存一萬元,就在鎮上買一間房。
這些房子隨著古鎮的開發都升了值,後來光是賣掉其中一間房子,她就賺了十二萬元。
陳婆婆用半輩子的奔忙,換來了現在的不愁吃穿。
但她早已習慣一個人專注做一件事,即使八九十歲了還是停不下來。
現在的她依然獨自經營著一個小賣部。
她每日六點起床,八點開門擺攤,下午五、六點收攤,日復一日,從未停歇。
晚上結束營業後,陳婆婆都要盤點貨物。
她會因為多賣了兩盒煙而高興,也會因為下雨耽誤冰棒的銷售量而不開心。
她在意的事情,永遠只是眼下這一筆能讓她吃飽過好的小買賣。
古羅馬哲學家西塞羅說過這樣一句話:
任憑怎樣脆弱的人,只要把全部精力傾注在唯一的目的上,必能使之有所成就。
生活起起伏伏,難免陷入各種不同的困境。
當自身的能量不足以支撐我們迅速脫困時,不妨試著先沉下心來。
然後,從千頭萬緒中捋出一件最急需解決的事情,專心去做好它。
當你將力量集中在某一件事上時,必會有滴水穿石的收穫。
收攏心念,專注做事,才是擺脫困境的不二法則。
在世俗的古老城鎮裡,童慧絕對是一個「另類」。
鎮上女人都將結婚生小孩視為頭等大事,可童慧五十多歲了,不考慮結婚,更不想要孩子。
於是在古鎮人的眼中,童慧就成了一個長得漂亮,卻眼高於頂、不愛和人交往的女人。
他們確信,就是因為誰也瞧不上,她才硬生生把自己的終生大事給耽誤了。
可童慧對這些閒言碎語倒是不甚在意。
因為她始終清醒地知道,自己想要的,就是安穩地活在這個熟悉的環境裡。
為此,她把自己固定在一個更小的圈子裡,按照自己的規律和步調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