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關係再好,也不要幫對方做這4件事

林語堂先生說過:
“婚姻猶如一艘雕刻的船,看你怎樣欣賞它,又怎樣駕馭它。”
曾經,我們以為婚姻是一朝一暮一命。
如今,走過風雨,我們終於明白,一路走來,都是艱難與險阻。
所有能從青絲走到白頭的婚姻,都是從爭吵到和解,從矛盾到默契。
即使夫妻關係再好,也要牢記不能幫對方做這四件事。
別幫對方逃避家務
米勒‧伯爾曼在《親密關係》中指出:
當妻子承擔了全部或大部分家務時,家庭的幸福感為負值,反之亦然。
一位朋友說,她有段時間差點離婚。
為了趕項目,她連續出差五天,每天加班。
工程忙完,她馬上搭乘班機回到家。
一推門,心涼了半截。
水池裡堆著沒洗的碗,廚房的垃圾沒倒,髒衣服丟在沙發上,窗戶大開,地上滿是灰塵。
那一刻,她感到特別委屈。
結婚這麼多年,她承擔了幾乎所有的家事。
買菜、煮飯、洗衣、擦地,就連拆油煙機、修電視、換燈泡,也都是她。
但她的付出,沒人看見,更沒人珍惜。
當她提出要分開,老公震驚之餘,和她進行了一次深談,明白了她的委屈,也答應要改變。
後來,老公真的開始學分擔。
下班回家,他會主動洗衣服。
週末早起,他會拖地板。
他還學著看食譜,笨手笨腳炒幾個家常菜。
家裡慢慢變了。
髒衣服會被分到洗衣機。
出門時,垃圾會順手帶走。
以前那些讓她心寒的狼藉,漸漸從家裡消失了。
一天晚上,兩人窩在沙發上看電視。
老公突然說:“以前總覺得你把家收拾得整齊,是件容易事。自己做了才知道,你每天要操那麼多心。”
聽了這話,她那些曾經的委屈,也跟著一點點散了。
家,從來不是一個人的苦撐,而是兩個人的共同承擔。
一起分擔家務,是對家最好的擔當,也是家庭幸福的保證。
別幫對方消化情緒
同事小敏的老公,是三甲醫院的外科主任。
他工作壓力特別大。
每天忙完回家,總愛無故衝小敏發火。
小敏知道他不容易,總忍耐。
但日子一天天過,她越遷就,老公越不當一回事。
還是老樣子,動不動就發火,根本不顧她的感覺。
小敏快崩潰了,不知道自己到底錯在哪裡。
有一次,兩人大吵了一架。
她哭著說:“為什麼每次都罵我?我哪裡做得不好?我也累,也煩啊!”
吵完,兩人都冷靜了,坐下來好好說了說。
最後約定好:
心裡不痛快,可以說,可以發洩。
但得就事論事,不能吼叫,不能亂發火。
從那以後,老公的情緒穩定多了,家裡的氣氛也變得輕鬆了。
心理學上,有一個「情感溺水」理論。
在某些人際關係中,會有過度迎合與討好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