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能吃豬油嗎?醫生提醒:比起豬油,這2種油危害更大

「豬油到底能不能吃?」在日常門診中,這樣的問題幾乎每天都會被問到。
許多患者一聽到自己有高血壓或高血脂,第一個反應就是徹底戒掉豬油,轉而大量使用所謂「健康植物油」。但事實並非如此簡單。
身為長期接診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臨床醫生,必須先明確一點:油脂的健康與否,關鍵在於攝取方式、總量控制和種類選擇,而非單一標籤的「動物性」或「植物性」。
在現實生活中,相較於傳統的豬油,某些工業化處理過的植物油反而對心血管健康 構成更大威脅。錯誤認知、非理性跟風和商家的健康洗腦,正讓一部分人走進「談豬油色變」的迷思。
本文將系統性說明心血管疾病的科學知識,剖析各種食用油對健康的真實影響,幫助大眾建立科學、平衡的飲食觀與健康觀。
心血管疾病:防治的關鍵在於認知而非恐懼
心血管疾病 ,包括冠狀動脈心臟病、高血壓、動脈硬化等,是我國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形成機制並非由某一種食物所致,而是長期生活方式與遺傳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高鹽飲食 、 高脂攝取 、 缺乏運動 、 吸菸飲酒 等,都是導致血管損傷和動脈硬化的危險因子。
多數患者在初期沒有明顯症狀,常見的早期訊號包括胸悶、心慌、勞累後氣短、血壓波動等。若延誤幹預,可能演變為心臟梗塞、腦中風中度嚴重後果。早期識別症狀,定期體檢尤為重要。
在科學介入方面,除了必要的藥物控制和血脂管理外,飲食結構調整 被公認為最根本的防治措施。油脂的攝入,在其中佔據重要角色,但大眾對油脂的理解長期存在偏差。
豬油真的比植物油危險嗎?情況恰恰相反
長期以來,「豬油=不健康」的觀念深入人心。這主要源自於豬油中飽和脂肪酸 含量較高,過量攝取可能會升高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進而增加動脈粥狀硬化風險。這種風險是建立在 長期高攝取、總熱量超標、無運動 等多個前提之上的。
豬油也含有一定比例的單元不飽和脂肪酸 ,如油酸,在適量攝取的前提下,並不會對血脂造成明顯負擔。家庭熬製的豬油未經工業氫化處理,反而不含 反式脂肪酸 ,這在某些植物油中卻是「隱藏殺手」。
比起豬油,反覆高溫加熱的植物油 和 含有反式脂肪的氫化油脂 ,對心血管的危害更大。尤其是在外帶、速食、油炸食品中廣泛使用的工業複合油,在高溫環境下會產生氧化脂質,加劇血管內皮損傷,促進動脈粥狀斑塊形成。
曾有一位患者,因過度追求“植物油健康”,每天食用大量高溫炒菜的葵花籽油,卻忽視了油煙和反復加熱所帶來的隱患。最終血脂異常加劇,身體並未因「換油」而改善,反而失去了對總油量的控制。
如何科學食用油脂?警惕這兩類“健康陷阱”
第一類是重複使用的植物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