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的底層邏輯:夫妻的關係,決定孩子的命運

美國一所大學,曾對169個5歲-10歲的孩子追蹤調查。
三年後,研究人員發現,容易生病和產生心理問題的小孩,大都有一個共同點:
他們的父母總是爭吵,夫妻關係極不和諧。
而那些陽光開朗、自信的孩子,往往有著相愛的父母。
早在多年前,心理治療師海靈格,就提出過一個「幸福家庭關係圖」 。
在幸福的家庭中,夫妻並肩而立,孩子站在中間位置,三者形成一個穩固的等腰三角形。
海靈格認為:夫妻關係才是家庭關係的第一位。
夫妻互敬互愛,才能像兩根頂樑柱,共同撐起孩子的未來。
夫妻關係不和諧,孩子到底會經歷什麼呢?
兩位知名的教育研究者,都曾詳細探討過這個問題。
第一位,是教育作家陳瑜。
在一期《少年發聲》的訪談中,她說了女孩兔球的故事。
當時一見面,聽完兔球的陳述後,陳瑜就忍不住大呼心疼。
兔球說從她有記憶到現在的14歲,父母沒有一天是快樂的。
她清楚記得,爸媽每回吵架,都會口不擇言地互相咒罵,還拿她當出氣筒。
媽媽會半夜對著她一頓哭訴,抱怨說最後悔的就是嫁給爸爸,又生下了她。
而爸爸脾氣一上來,就不管不顧地亂打人。
媽媽會躲出去,而不知道往哪裡逃的兔球,就會被抓過來挨頓揍。
後來,父母總算離了婚,但兔球卻又陷入了另一種困境。
她再也沒有完整的家庭,成了同儕眼中的另類。
兔球咬牙切齒地說:“我恨那個支離破碎的家,也覺得自己不該來到這個世界。”
透過走訪觀察,陳瑜了解到,兔球是個敏感自卑又很悲觀的孩子。
兔球自己也承認,她始終不知道該爭取點什麼,對未來也毫無期待。
參加訪談時,兔球正面臨讀高中還是職高的選擇。
成績還不錯的她,本來可以考上高中,之後再讀大學。
但為了儘早離開那個家,兔球決定考職高,提早參加工作。
本該屬於她的大好前程,就這樣被她自己親手斷送。
著實令人惋惜。
來源:視覺中國
第二個故事,來自心理學家胡慎之的接診經驗。
他接待過一位來訪者,是個三十多歲的女士。
因為各種壓力,這位女士幾個月來總是失眠,體重一下子輕了40多公斤。
前陣子,她在公司替人加班,不小心搞錯了一點事,就搞得自己內外不是人。
領導生氣,同事埋怨,而她只能強壓著委屈給人賠不是。
回到家也是費力不討好。
事無鉅細地照顧孩子,孩子嫌她囉唆;事事關心丈夫,但丈夫卻流露出對她的反感。
這些事都令她很崩潰,她不停地問胡慎之,“我到底哪裡做錯了,為什麼如此不快樂?”
胡慎之聽後,依照以往經驗判斷,她表現出的討好與軟弱,多半與童年的經驗有關。
一番了解後,果不其然。
這位女士的原生家庭,的確有很大的問題。
最明顯的就是她的父母感情很差,總是爭吵不停。
雖然沒有離婚,但父母日復一日地指責、辱罵與拆台,令這位女士從小就生活在恐懼中。
她內心沒有安全感,總擔心自己也會被罵,就養成了討好型人格,還很容易焦慮。
胡慎之很是感慨,這位女士明明家境優渥,工作穩定,可就是很難輕鬆地做自己。
來源:視覺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