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的底層邏輯:夫妻的關係,決定孩子的命運

李玫瑾在《心理扶養》中寫道:
人的問題在早年,早年的問題在家庭,家庭的問題在家長,而家長的問題在婚姻。
家庭養育中很多問題,往往源自於父母的婚姻危機。
家,是我們生命旅程的第一站,父母是我們看向世界的第一扇窗。
如果夫妻之間,充滿對抗、抱怨、仇視,那孩子自然認為,這個世界是不友善的、充滿紛爭的,乃至令人恐懼的。
這就像一顆種子落在了貧瘠的土地上,又得不到春風雨露的滋養,枯萎是遲早的事。
常年從事家庭治療的精神科醫師劉亮發現:
“如今的小孩非常敏銳,甚至有的在讀幼兒園的時候,就能明顯察覺出父母的異常。”
他印象最深的,是一個4歲的孩子說,我覺得爸爸媽媽不開心。
劉亮就問:什麼叫不開心,是他們身為爸爸媽媽不開心,還是作為生活在一起的夫妻不開心?
他以為孩子根本聽不懂,不曾想孩子竟然準確地表達出「他們作為夫妻不開心」。
孩子遠比我們想像的更有觀察力,也更敏感脆弱。
夫妻間一個冷漠的眼神,幾句難聽的話,在孩子那裡很可能就是一束烈焰,足以灼傷他們稚嫩的心。
心理學家曾奇峰也不只一次強調:夫妻關係,才是家庭的定海神針。
夫妻關係不穩,孩子就像行駛在大風大浪中的小船,一個不小心就有翻船的可能,更不用談駛向更遠更美好的未來。
來源:視覺中國
前陣子的一場馬拉鬆比賽中,霍啟剛郭晶晶夫婦,又狠狠地秀了波恩愛。
濛濛細雨中,他們配合默契,互相加油,賽後還有說有笑地分享經驗,打趣著一起離開。
結婚12年來,不管是在鏡頭前,或是日常生活中,他們始終都是人人羨慕的神仙眷情侶。
除了美滿的婚姻,他們養育的三個小孩,也是公認的乖巧懂事有教養。
就像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的:
「我能一眼就能認出這樣的孩子,他的父母是深深地、熱烈地、忠誠地、相依為命地相親相愛著。在這樣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心地溫和、善良、寧靜,真誠地相信人的美好。”
對孩子而言,最大的幸運,莫過於有一對深愛著彼此的父母。
父愛則母靜,母靜則子安,子安則家和,家和萬事興。
錢學森的父母也非常恩愛。
母親章蘭娟出身富貴,個性開朗。
父親錢均夫,品學兼優,心懷大志。
當年戰亂之際,錢均夫為了保家衛國積極投入革命。
然而無論多忙,只要一有時間,他就會回家陪伴妻子,聽她說說知心話。
在那個男人妻妾成群的年代,錢均夫從未有過納妾的想法,將全部的愛都給了妻子。
而章蘭娟對丈夫也同樣真心以待。
她一點大小姐架子都沒有,裡裡外外地操勞,讓丈夫沒有後顧之憂。
後來錢學森出生,在父親的影響與母親的關懷下,漸漸成長為有學問有抱負的人。
很多年後,他投身「兩彈一星」的研究中,為祖國的航太事業立下了不朽的功勳。
美國著名教育家約翰杜威說:
在每個人的生命成長中,沒有比家長更重要的老師,最好的家教就是夫妻恩愛。
父母相愛,更有利於孩子走向獨立。
因為內心充滿安全感,孩子做起事來就有力量,可以集中能量去完成自己的探索。
來源:視覺中國
有一部動畫片,名字叫《吵架的父母》。
在一個雷雨交加的晚上,一對夫妻發生了激烈的爭吵,他們粗暴的聲音將熟睡的孩子吵醒。
被驚醒的孩子在樓道裡看見了吵架的父母。
那一瞬間,父母忽然變身怪物,面目猙獰,互相撕咬。
而孩子則躲在一旁瑟瑟發抖,無助地抱住自己。
長期生活在恐懼中的孩子,怎麼可能有信心奔赴他的未來?
父母是孩子最大的命運,父母相愛,孩子更可能幸福。
我們給孩子的庇護,不單單是吃飽穿暖,更要傾注愛與希望。
沒有人能給他沒有的東西,夫妻之間先學會愛,才能把愛傳遞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