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總是喊累,原因只有一個

李叔同說:“世界上最好的放生,就是放過自己。”
生活常常令人疲憊,但這種疲憊感,並非全來自繁重的事務。
很多時候,只是選擇了錯誤的方式來處理問題,導致內心陷入無盡的掙扎。
人生苦短,所有的快樂與痛苦,往往只在一念之間。
如果一個人總是喊累,那麼真正的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不曾放過自己。
不同頻的圈子,優雅轉身
知乎上有人問:“我跟周圍人的興趣和愛好相差甚遠,做什麼都不同頻,應該如何應對?”
有個網友的回答很中肯:“遠離不同頻的圈子,試著去尋找和自己興趣愛好相同的人,網絡上、生活中的都可以。”
人生中,不是所有的船,都會行駛在同一片海洋,就像有些人總是和你無法共鳴。
自媒體作者@文七君,曾寫過自己和朋友阿朱的故事。
曾經,她們是形影不離的朋友,兩人一起閱讀、玩耍和養狗,共同度過了許多快樂的時光。
文七君以為這份友誼能持續到老,她們可以一起曬太陽、聊家常。
不料,高中時期,兩人的關係漸漸疏遠。
自從兩人分別選了文理科以後,她們的交流從無話不談,改為只談自己認為重要的事。
隨著大學時期交集漸少,兩人畢業後竟然再也沒有見過面。
直到有一天,文七君輾轉加了阿朱的微信才發現:兩人關係漸遠,並非距離的阻隔,而是心的距離越來越遠。
因為在嗜好、婚姻和職業規劃上,她們有著截然不同的觀念。
這些差異,使得兩人漸行漸遠,最終成了彼此生命中的過客。
就像畢淑敏在《非洲三萬裡》中說的:“物以類聚,本不是同類人,相聚必有尷尬。”
相似的靈魂,自然而然會聚集在一起;而磁場相悖的人,千言萬語也難越重重山嶺。
三觀不合的人,難以靠感情維繫,與其彼此不自在,不如早點放手。
若圈子不同頻,要適時優雅轉身,去尋找同頻的靈魂。
來源:視覺中國
幹擾你的噪聲,學會屏蔽
在一檔節目中,一位來賓談到他的一位朋友因害怕網路暴力,不敢面對人群。
隨後,主持人詢問另一位嘉賓,是否認識這位朋友。
只見這位嘉賓站起來,紅著眼眶坦誠地說,「我就是那個朋友。」一句話,道盡了她多年來內心的痛苦和煎熬。
原來,這位嘉賓因為犀利的言詞和金句出名後,便飽受外界的批評。
有人指責她言語太過尖銳,有人認為她面相刻薄。
為了迎合外界的期望,她在第二次參加節目時,力求展現溫柔得體的一面,說話也更加謹慎。
然而,又有很多人說她過於矯情,沒有鋒芒,不在狀態。
當她重新做回自己,以犀利的言語再次登台時,外界紛紛吐槽她“太過功利、被金錢所惑……”
這些外界的噪音,不斷幹擾她,讓她更無法做回自己,也讓原本看好她的觀眾感到失望。
畢淑敏在《星光下的靈魂》中說:“成功不是外在的評價,而是內心的感受。”
電腦要定期清空垃圾,大腦也要及時清理記憶體。
每個人的精力有限,越關心他人的評論,內心世界就會越荒蕪。
屏蔽外界的紛擾,方能在自己的世界裡,堅定地走好自己的路,不受他人影響。
另外,也不要讓外界5%的負面消息,掩蓋了自己100%的努力與價值。
當你開始篩選和隔離生活中的噪音,不被外物所累,不被內心所困,你就是自己生命中的主人。
來源:視覺中國
侵蝕你的能量,有效隔絕
部落客@話匠情感曾分享自己的感受,說最好別和負能量的人打交道。
他指出,這類人透過貶低和打壓別人獲得滿足感,使人陷入自我否定的旋渦中,產生強烈的自卑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