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與子女的逐漸疏遠,主要是因為這3件事,可惜很多人不知道

養育一個孩子,最後是完成一場盛大的告別。我們都在用各自的方式愛對方,也都在以互相推開的姿態,表達內心對失去的害怕。
——張皓宸,《讀者》2024年第14期
大家有沒有思考過一個這樣的問題:
父母與子女,本應是世上最親近的人,但長大後,許多子女開始跟父母相對無言,彼此間逐漸疏遠了。
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心理專家李玫瑾就此在《心理扶養》中說:
“別怪孩子這不好那不好,他現在的一切都拜你早年的養育所賜。”
此話看起來是有些刺耳,但細細一想,也不無道理。
一個孩子長大後與父母的關係如何,與父母的教養方式大有關係。
如果父母的教養方式不對,孩子就很難與父母親近,親子關係自然也會分崩離析。
尤其是父母做了這3件事,就會把兒女越推越遠,希望你沒有做過。
來源:視覺中國
以自我為中心,不懂放手是愛
英國心理學家克萊爾說:
“世界上所有的愛都以聚合為目的,只有一種愛以分離為目的,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
奧斯卡有一部年度最佳動畫短片《包寶寶》,全片沒有一句台詞,卻引發了無數父母的思考。
短片中的媽媽,無微不至地照顧著包包寶寶,精心地呵護他,餵他飯,幫他洗澡,買很多東西給他。
在媽媽的一路照顧下,包寶寶逐漸長大了。
這時候,包寶寶開始不再聽話,也不再黏媽媽了。
媽媽怕他受到傷害,不想讓包寶寶離開自己,包寶寶卻不領情。
他關上自己房間的門,不讓媽媽進入自己的房間,在推門而入的時候,表情瞬間變得冷漠。
包寶寶開始渴望外在的世界,想接觸不一樣的生活。
來源:視覺中國
所以他偷偷地去外面闖蕩,還交了一個新女朋友,有了自己的圈子和生活。
當他帶著女朋友回家,準備收拾東西搬出去時,媽媽強硬地不准離開。
看著包包寶寶鐵了心要走,失望和憤怒之下,她一把將包寶寶塞進了嘴裡,然後蹲在地上哇哇大哭。
或許有人覺得短片中的「吃人」片段很恐怖,但這種傷人的愛,在現實生活裡並不少見。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註意到,父母口中很常見的一句話就是:“你翅膀硬了。”
但其實,這句話就很矛盾,父母養育孩子,不就應該是希望自己的孩子翅膀硬了,可以獨自地在天空中翱翔嗎?
為什麼現在又會覺得孩子翅膀硬了,是個糟糕的事呢?
這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很多父母沒有活出自我,所以期待著子女對自己的順從。
但期待孩子完全順應自己的心意,久而久之就會遏止孩子本身的想法。
在這樣的長期自我壓抑下,孩子就會逐漸選擇「逃離」父母。
看過一句話:“船停在港口最安全,但那不是造船的目的。”
養育孩子也是如此,不管父母願不願意承認,總有一天,孩子還是要離開家的。
雖然父母給予子女生命,但這並不代表父母能一直控制子女的人生,漠視子女的情緒。
所謂父母與子女一程,最難的就是,父母一定要學會得體地退出,一定要讓他完成獨立的人生,這才是父母存在的最大意義。
很喜歡伊能靜的一句話,在此分享給大家:
「孩子長大了不僅要放手,還要給他安上一雙翅膀,送他離開。”
陪伴孩子成長,得體地退出孩子的生命,才是父母給孩子最大的愛。
當然,同時也要讓你的孩子明白:“只要你回頭的時候,父母就一直在這裡。”
來源:視覺中國
一碗水端不平,子女矛盾不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