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與子女的逐漸疏遠,主要是因為這3件事,可惜很多人不知道

電視劇《好團圓》,向家三姊妹中:
大姊向前是向家的頂樑柱,父母有事都會找她,無論是職場還是家庭,她都能處理得游刃有餘;
老三向南,擁有高顏值和高學歷,從小就受著父母的疼愛,還談了一個霸總男朋友,感覺什麼都不做,就能佔盡各方的寵愛;
只有老二向中,從小被送到鄉下,即使接回來後也沒有受到父母的關愛,常常被父母忽略。
因為上學有口音,被同學嘲笑不敢去學校,好不容易有一個私立學校名額,父母卻悄悄把名額給了向南。
多年的委屈積攢在向中心裡,直到向中給父母送蘋果,一腳踏進門,聽到向爸說:“向中能跟向南一樣嗎?”
那一刻,向中終於爆發,面對追出來的母親,她泣不成聲地哭訴這些年所受的委屈,她質問道:
「家裡每次有新衣服穿的人,是向前;永遠要把好吃的東西,先讓給向南,我有什麼呀?家裡什麼好處,都讓她倆給佔了。”
從小不被偏愛的向中,因此心裡一直憋著一口氣,長大後形成了強硬的性格,和姐妹合不來,和父母犯衝突。
來源:視覺中國
《論語》就曾有言,不患寡而患不均。
我們從小就讀孔融讓梨,媽媽和他說他是大的,他就應該讓,卻從來沒有問過他願意嗎?
就像我們說一個孩子手上如果有100顆糖,他怎麼會介意分享?
但他手上只有兩顆糖,我們又憑什麼要求他大方?
所以,在民生新聞裡,總有一些兄弟為了房子反目成仇,也總有一些姊妹,被偏心的父母傷透了心,寧願斬斷親情。
沒辦法,父母一碗水端不平,長大後的兒女,難免會心存芥蒂。
其實兄弟姊妹之間的關係如何,很大程度是父母造就的。
當父母在心裡偏向一個,另外一個就會產生心理落差,不但心懷怨言,也會和父母與手足都漸行漸遠。
著名心理治療師蘇珊曾說:
“明智、成熟的父母會考慮到家庭中每位成員的感受和需求。”
要知道,父母不偏不倚地對待每個孩子,才是一個家庭和諧、手足交善的根源。
製造家庭內耗,消耗彼此間情意
某乎上有個問題:
“一個家總是不和睦的真正根源是什麼?”
有個高讚的回答:“因為家裡有製造內耗的人。”
莫泊桑的小說《一家人》裡的卡拉旺先生,就是一個常常為家庭製造內耗的人。
卡拉旺先生在海軍部科員的職位上,一待就是三十年。
在他看來,他覺得自己工作兢兢業業,之所以遲遲得不到晉升,是因為剛調來的海軍軍官搶了本來應該屬於他的名額。
但事實上,他對工作一點熱情都沒有,無時無刻不在發牢騷,埋怨領導的不公,阻礙了自己升職加薪,卻從來沒有想過自己的不思進取。
習慣性地抱怨,讓他整天都被這種負面情緒裹挾,還潛移默化地影響了自己的家庭。
自己的妻子抱怨婆婆總是跟自己唱反調,抱怨孩子不聽話,埋怨卡拉旺在工作上的無能。
就這樣,可怕的怨恨瀰漫在整個家庭中,人的情緒越差,家裡的糟心事就越多。
他們的兩個孩子就在這種負能量的氛圍中成長,也越發的斤斤計較,遇事喜歡從外界找原因,與父母的關係也越來越糟糕。
羅翔說:
“一個家庭最可怕的不是貧窮,而是有一個善於製造內耗的人,不停地製造矛盾和爭吵。”
來源:視覺中國
所謂家庭內耗,其實說穿了就是:人心不聚,家人不和,互相埋怨,家一天天走向衰敗。
那些陷於內耗的家庭,會逐漸進入一種惡性循環,越內耗,越不幸,直至拖垮下一代。
反觀那些氣氛和諧的家庭,總是其樂融融,所有家庭成員齊心協力,父母充滿幹勁,孩子快樂無憂。
其實解決家庭內耗很簡單,就是對待親人,少一些脾氣,多一些擔待;對待子女,少一些不耐煩,多一些寬容。
不再彼此拉扯,互相傷害,停止家庭內耗,才是連結父母與子女情感的關鍵。
讓所有的矛盾都在愛裡化解,日子才能越過越美滿。
父母與子女本就是一場漸行漸遠的修行,是孩子如約成長,父母得體退出。
但無需悲傷,畢竟父母與子女,都是茫茫人海中珍貴的遇見,是命運饋贈的獎賞,是一生僅有一次的緣分。
非常喜歡歌德的一句話:“能在自己家庭中尋求到安寧的人是最幸福的人。”
希望所有父母都能明白,平等地對待每個孩子,學會適當地放手,停止家庭內耗,才會讓子女對自己相親相依。
願所有父母,晚年都能享受兒女承歡膝下的快樂,遠離家庭的紛爭,擁抱溫暖,擁抱幸福與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