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父母越會發脾氣,孩子情緒越穩定

前幾天,碰到一個朋友去買藥,說是被孩子氣得乳腺增生了。 “現在教育孩子可真難!”朋友忍不住吐槽,“氣得要死也不敢發脾氣,我這是硬被憋出了病。”
說實話,我真的是感同身受:
生孩子不易,養孩子很難,教育孩子更是難上加難。
很多父母都在努力當「慈祥」的家長:不吼孩子,不對孩子發脾氣,拼盡全力保持情緒穩定…
可是,父母也是凡人,七情六欲一樣不少,面對“熊孩子”,怎麼可能做到內心毫無波瀾,心如止水?
難道真要把壞情緒憋在肚子裡,任自己抓狂、發瘋,也要做到不對孩子發脾氣嗎?
來源:視覺中國
不發脾氣,孩子的情緒就能穩定嗎?
聽閨密說,她老公以前脾氣不太好,動不動就喜歡衝家人大吼、發脾氣。
後來,閨密與婆婆相處久了,終於知道她老公脾氣壞的原因了。
老公小時候不小心做錯事情,惴惴不安地回家,以為父母會訓他,結果父母沒有對他發脾氣,只是黑著臉。
婆婆不光黑著臉,還不時摔東西,這讓老公非常害怕,心裡一直忐忑不安。
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公實在受不了媽媽帶給自己的壓迫感。終於有一次爆發出來,對著媽媽大吼了起來。
被兒子這麼一吼,婆婆很是吃驚,但並沒有跟兒子爭吵,對他的態度反倒好了許多。
此後,只要婆婆一黑臉,老公就發火。
慢慢地,婆婆黑臉、摔東西的毛病沒改掉,老公愛大吼、發火的壞脾氣倒是養成了。
好在,閨密個性爽朗、有話直說,老公與她相處,再也不需要看她的臉色行事,自然也沒有那麼多的不良情緒,漸漸改掉了大吼大叫的壞習慣。
心理學上有個“野馬效應”,指的是有一種吸血蝙蝠吸取野馬的血為食。任憑野馬狂奔、躲避,就是拿這些蝙蝠沒有辦法,還會不時被蝙蝠吸血。
但其所吸的血量極少,遠不足以使野馬死去,可是卻能引起野馬的暴怒和狂奔,而導致其死亡。
父母以為自己的情緒能隱藏得很好,但不良情緒還是能透過臉部表情、語調、身體語言等訊號傳遞給孩子。
雖然不是直接發火,但這種微妙的訊息同樣會引起孩子的不安和恐懼,長期的積累,會使孩子如野馬般失控和暴怒。
這種隱形情緒的傷害,遠比我們想像得更嚴重。
來源:視覺中國
發脾氣,養育好脾氣的孩子
知乎上有個「為什麼你好好跟孩子說話,孩子就是不聽?」的話題引起了不少父母的共鳴:
好好跟她說飯前不能吃糖,非鬧著要吃,你氣得大吼一嗓子,她才終於消停;
說了多少遍,吃飯前要洗手,非得等你發火不給他飯吃,他才老實去洗手;
說了寫完作業再看課外書,他非要把作業丟一邊,先抱著課外書看,你發火把他課外書沒收了,他才乖乖地去寫作業。
的確,有時你不會發脾氣,孩子就是無動於衷。
一位媽媽說,自從她學會發脾氣後,養娃順心多了。
她家孩子換的髒衣服總是隨手亂丟,鞋子襪子亂七八糟丟一地。
媽媽常提醒他說:「衣服要掛起來,鞋襪記得擺放整齊」。
但孩子充耳不聞,因為他知道,即使自己不收拾,媽媽還是會收拾的。
其實,媽媽也是一直在壓制自己的怒火,以為孩子長大點就能理解她的辛苦,就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
可是眼看孩子都十幾歲了,依舊如故。
有一次,她剛打掃完衛生,孩子回到家還像往常一樣把衣服隨手一扔,鞋子胡亂地脫在門口。
她實在忍不住發了脾氣:“你不能把衣服掛到衣架上嗎?鞋子不能擺放整齊嗎?我每天做家務很累的。”
本以為孩子又會當沒聽見,誰知孩子一驚,然後說:“好啊。”
接著,將脫下的衣服掛了起來,鞋子也整齊地擺到了鞋架上。
隨後,孩子走到她跟前,對她說:“媽媽,你別生氣啦,我以後都會做好的,不會讓你這麼累。”
可見,「發火」 的作用是立竿見影的。
看過一句話:“適當的發火應成為教育的一部分。”
有時候,你不發火,孩子根本不知道自己做錯了什麼,或是即使知道自己做的得不對,也不覺得是什麼大不了的事。
父母用發脾氣的方式,傳遞訊息給孩子:這件事情很嚴重,你這樣做很不對,不能再繼續下去了,必須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