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父母越會發脾氣,孩子情緒越穩定

來源:視覺中國
脾氣不能隨便發,要發脾氣
雖說發脾氣的效果立竿見影,但是沒有方法和原則地發脾氣,不僅起不到好的作用,反而會影響親子關係。
我們發現,被狠狠訓過的孩子常常“帥不過三秒”,很快就會“現原形”。等孩子長大一點還會學會跟父母頂嘴,甚至對父母拳腳相向。
看過一句話:
教育的本質,無非是給予孩子愛的滋養,並在孩子跑偏時及時地糾正。
我們發脾氣主要是讓孩子意識到自己做得不對,幫助他改正,不只是單純發洩自己的情緒。
就像園丁修建小樹苗一樣,把側枝、歪枝修剪掉,小樹苗才能向上生長,而不是想剪哪枝就剪哪枝,越修剪樹苗長得越歪。
那麼,具體怎麼做才能既表達自己的情緒,又不傷害孩子呢?
《給孩子一生安全感》的作者林紫,對孩子表達情緒的方式值得我們借鏡。
當她因為孩子寫作業磨蹭,氣得火冒三丈時,她會用手比畫到頭頂,對女兒說:
「圓子,媽媽的火已經到這裡了,現在我得先去處理一下我的情緒。我為我的情緒負責,你為你的行為負責。”
每當她講這句話,女兒就會認真地看著她,知道媽媽生氣了。
對孩子發脾氣,記住以下3個步驟:
1.控制住最初的6秒
心理學研究表明,當人們在憤怒時,前6~12秒是情緒反應最強烈的時期,理性思維在這段時間內尚未完全接管。
因為大腦邊緣系統(負責情緒反應)比大腦皮質(負責認知控制)快約6秒啟動,所以要6秒後再做決定,防止做出衝動決定或不良言行傷害到孩子。
可以採用深呼吸調節轉移注意力,以及自我提醒的方式讓自己冷靜下來。
2.理性地把自己的情緒表達出來
《非暴力溝通》的作者盧森堡博士指出:
只說事實,不下評論。
父母只要如實說出自己此時內心的感受就好,不要說「都是你惹我生氣」「人家的孩子怎麼都比你強」「我怎麼會生了你這樣不爭氣的孩子」。
應該如實地表達:我現在很生氣;我現在很難過;我感到很厭煩。
3.指出孩子的具體錯誤,直接提出訴求
切忌人身攻擊的語言,例如「你真笨」「你是豬嗎」這樣的話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
也不要轉移矛盾,明明是批評孩子作業沒寫完,卻把孩子上次偷拿零用錢的事也搬出來,讓孩子內心產生反感和排斥。
批評孩子就事論事,指出孩子的問題,告訴他錯在哪裡,然後提出訴求:
你離開房間要把燈關了;
你脫下來的鞋子要擺放整齊;
為了不影響你的睡眠時間,希望你在九點前把作業寫完。
如此,父母可以釋放自己的情緒,也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同時不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和影響親子關係。
來源:視覺中國
寫在最後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我們與孩子間的摩擦是不可或缺的,「憤怒」更是無法避免的。父母既不能被情緒“憋傷”,也不能隨意亂發脾氣。
《非暴力溝通》裡說:“每一種憤怒的背後,都隱藏著我們的期望和需求,表達憤怒,就是充分地將這些期望和需求表達出來。”
發脾氣是一種學問。既要能表達自己的不滿,也要能好好教育孩子。
同時,你處理情緒的方式影響孩子處理情緒的方式。
願我們都能做一個會發脾氣的父母,既不讓自己被情緒所傷,也為孩子做一個正確的示範。
與朋友們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