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會嫁給誰,其實看她的父母就知道了

會疑神疑鬼,一點風吹草動擔心對方要離開自己。
會患得患失,突然崩潰大哭但不說緣由,卻期待對方能讀懂自己,安慰自己。
幾乎每個缺愛的人,都有過這樣的心理:
“只要愛人給我足夠多的愛,就能治好我的匱乏、不自信與不安全感。”
但她們錯了:
缺愛的內心就像條漏水的船。
如果自己無法用自愛去修補,那麼別人再多的愛意都會從心靈的縫隙中流走。
來源:視覺中國
更可怕的是,內心的匱乏感還可能代代相傳。
小希的外婆是舊社會的童養媳。
從小被原生家庭拋棄,一輩子為了婆家奉獻自己。
因此,她的生存法則是:
不斷付出、忍耐、退讓,以換取不被拋棄的安全感。
什麼自愛,自我,自尊,都太奢侈了。
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小希的母親從小便潛移默化地養成了一個觀念:
“為別人提供價值,自己才有價值。”
儘管表面上,長大後的她選擇了和母親完全不同的人生──成為一個工作狂。
為了工作,甚至不惜「拋棄」女兒:
把只有兩個月大的小希送進托兒所。
幾乎完全缺席小希此後的成長。
這種走向另一個極端的瘋狂,背後同樣源自於內心的匱乏:
小希的母親希望用拼命工作來向領導證明自己有用。
以此來確定自己的安全感和價值。
來源:視覺中國
而到了小希這裡,因為從小被拋棄,沒怎麼感受過「被愛」。
內心的價值感和安全感都很低。
於是長大後,她總是不斷地談戀愛,來者不拒。
甚至願意容忍渣男的不忠,只為乞求對方的一點關愛。
「好不容易遇到了一個人疼我,怎麼捨得放手呢?”
“我害怕自己離開了別人,就會活不下去。”
你們發現了嗎?
外婆、母親和小希全都是自我弱小,需要靠別人的施捨與肯定,來確定自我價值的人。
唯一的不同是,母親投奔的是工作,仰仗老闆。
而外婆和小希投奔的是愛情,依賴丈夫。
但她們都在“向外求”,把希望寄託在別人身上。
結果便是:
不論多努力,都填不滿自己內心的空洞。
小時候做照顧者
結婚後做拯救者
懂事聽話,很多時候是對一個孩子的讚美。
但如果一個人在小時候被迫成了過於懂事的“小大人”,那麼長大後會更容易愛上一個“吸血鬼式伴侶”。
自打麗麗記事起,她的爸爸每天回家都爛醉如泥。
一言不合,便大吼大叫。
甚至還會對妻女拳腳相向。
而麗麗的媽媽個性很軟弱。
她害怕丈夫的暴力,卻沒勇氣離婚,只能一直和女兒抱怨。
因此小小年紀的麗麗,不只要照顧醉酒暴力的爸爸,還要安撫媽媽的痛苦。
而她的恐懼與脆弱,卻無人保護。
因此,她只能在心裡默默許願:
“希望爸爸有一天能戒酒,我們一家人又幸福地一起生活。”
這個願望自然沒有成真。
來源:視覺中國
長大後,麗麗先後交了好幾任男友。
但每個人都像是模子刻出來似的:
戀情剛開始時,對麗麗百般體貼。
但用不了多久,就會暴露出自己酒鬼的真面目。
到後來,還會對麗麗動粗、冷暴力。
而麗麗呢?
依然不捨離開,反而像小時候一樣,祈禱對方能改變:
“我一定可以讓他浪子回頭。”
可想而知,祈禱再次落空。
麗麗一次又一次地被拋棄。
來源:視覺中國
麗麗總是愛上像父親一樣的男人,也是前文所說的「強迫性重複」。
因為童年願望的落空,讓她在戀愛時會無意識地想複製類似的場景,並改寫結局,彌補童年遺憾。
因而有了「拯救者情節」。
其實,「小大人心理」在我們的生活中很常見。
除了前文的“暴力家庭”,也常出現在“長姐家庭”或“貧困家庭”。
“長姐如母,你必要照顧好弟妹。”
“家裡很窮,你還花錢,真對不起我們。”
在這樣的家庭裡,父母大多情緒不穩定,很焦慮,對孩子進行「罪惡感式教育」。
孩子成了父母的「照顧者」。
既愛又怕。
要不斷地哄爸媽開心,才能討來一點關愛。
久而久之,便養成一種思考慣性:
“我必須要不斷付出,才能得到愛。”
更無力的是。
很多小大人可能不論多努力,都無法讓父母開心、滿足。
便有了根深蒂固的「我不夠好」的低自尊心理。
這些慣性都會在親密關係中延續。
輕則,習慣性地成為關係中的“照顧者”,一切都自己來,怕麻煩別人,反而把伴侶養成“巨嬰”。
重則,像麗麗一樣有“拯救者情節”,反覆和渣男糾纏,無法開展一段健康的關係。
儘管在文章的開頭,我曾說「女人嫁給誰?可能是命中註定的」。
但這只發生在我們「不覺察、不成長,不改變」時。
正如《玫瑰的故事》所說:
「原生家庭對人的影響是大,但也沒那麼大。
有的人會停留在小時候被塑造的樣子。
但也有的人會徹底改變,脫胎換骨。 」
我們無法選擇原生家庭。
但好在婚姻仍是未完待續。
未來怎麼過日子,依然是我們說了算。
希望我們都能記得:
所有的另一半都是不完美的。
我們享受了愛人的保護,自然要忍受對方的強控制欲;
喜歡對方的老實可靠,就要包容他的不夠風趣。
優點和缺點往往一體兩面。
因此,唯有不斷內求,先探索自己是什麼樣的人,有哪些創傷和需求,邊界在哪裡。
哪些事能退讓,哪些事要堅持。
再開誠佈公地和老公溝通解決辦法。
必要時,也可求助心理諮商師的介入。
只要不斷前進,自然會掙脫原生家庭的桎梏。
願我們都能先愛己,後愛人。
你曾感受過哪些原生家庭對於親密關係的影響呢?又是如何解決的?歡迎來評論區一起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