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真的跟疾病有關,醫生提醒:經常焦慮的人,要檢查這5種疾病

焦慮真的跟疾病有關,醫生提醒:經常焦慮的人,要檢查這5種疾病
value101 2025-08-05 檢舉

 

只要調理好荷爾蒙水平,許多焦慮的症狀就會顯著緩解。

第五種隱藏最深的,是腸躁症。

這是一種典型的「身心交織」疾病,常表現為腹瀉、便秘、腹脹、腸鳴等消化不良問題,但它的本質和焦慮密切相關。

腸道被稱為“第二大腦”,腸道神經系統和大腦之間有著密切聯繫,當人們長期處於焦慮狀態時,腸道功能就容易紊亂

更反過來也成立。腸道不舒服,也會回饋到大腦,引發焦慮情緒。這種「互相傷害」的關係,就像情侶冷戰一樣,誰也不肯先妥協。

很多人長期焦慮,其實是肚子在「鬧情緒」 。改善飲食、規律作息、補充益生菌,或許比吃安神藥更有效。

 

焦慮的背後,很多時候不是心理太脆弱,而是身體在發出警告

如果你發現自己總是莫名其妙地心慌、緊張、坐立不安,別急著給自己貼上「精神不好」的標籤,有時候,真正需要去看的,是內科、內分泌科、心內科。

現在的醫學研究已經很明確地指出,焦慮不僅是心理問題,更是一種全身性的綜合反應 。長期焦慮會影響免疫系統,使人更容易感染;也會影響睡眠品質,讓身體陷入慢性疲勞;甚至促進發炎反應,增加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的風險。

 

焦慮是個“變臉高手”,它可以變成呼吸急促、喉嚨緊、胃脹、手腳出汗、注意力不集中……在它的偽裝下,很多人誤以為自己只是“太累了” ,但身體卻早已亮起紅燈。

醫生建議:經常焦慮的人,一定要從「查身體」開始 ,不要一味歸咎為情緒問題。特別是已經出現身體症狀的人群,更不能輕視。

例如早晨醒來就心慌、白天沒精打采、飯量變差、體重波動大、總覺得胸口堵得慌……這些都不是「情緒不好」那麼簡單。

如果你總是反覆焦慮,不妨試試以下幾個方法:

 

第一,做一次全面的身體檢查,包括血糖、甲狀腺功能、心電圖、荷爾蒙水平等,排除器質性疾病。

第二,調整作息節律,尤其是保持規律的睡眠。睡不好,情緒自然波動大。

第三,飲食上避免刺激性食物,減少咖啡因攝入,增加富含鎂、維生素B的食物,有助於神經系統的穩定性。

第四,練習呼吸訓練,如腹式呼吸、漸進性肌肉放鬆等簡單方法,可以在焦慮來襲時迅速緩解不適。

第五,別忘了適當運動,尤其是慢走、太極、游泳等舒緩型運動,對穩定情緒效果非常好。

焦慮就像一面鏡子,映照出的不是你的脆弱,而是身體最隱密的問題被放大了。它不是敵人,而是提醒

 

真正要做的,不是躲在情緒裡自責,而是勇敢地把身體狀態搞清楚。因為只有知道了“它是誰”,你才知道該從哪一點下手改變。

焦慮,是可以被溫柔對待的 ,而身體的每一次“緊張”,都值得被認真傾聽。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