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再次強調:氣溫回升,吃降血壓藥的患者,千萬要注意這四個隱患

氣溫一升高,是不是吃降血壓藥的人就可以放鬆了,不用像冬天那樣提心吊膽?
我從年輕開始就在醫院工作,幾十年下來,看著病人們隨著四季變化,血壓也起起伏伏。
有的人冬天高血壓控制得緊緊的,一到春夏就覺得沒事了,自作主張停藥、減藥、拖著不復查,結果不是暈倒送來急診,就是中風突然進了病房。
每年春季到初夏這段時間,都是高血壓病人最容易「栽尾」的時候。
那氣溫升高以後,吃降血壓藥的人,到底有哪些不容易察覺的隱憂?
氣溫回升後還不調整劑量
有個退休教師,冬天吃藥一切正常,氣溫一升高,他還是按原劑量吃降壓藥,結果幾次早上起床頭暈、眼前發黑, 後來甚至有一次摔在衛生間,送到醫院一查,是低血壓暈厥。
他才意識到,原來氣溫變了,身體的反應也跟著改變了。
天一暖和,血管自動擴張,這是人的自我調節機制,目的是散熱。
這時候如果還用冬天的劑量,降血壓藥的作用就可能「多了頭」。
藥物繼續壓血壓,身體這邊又在主動放鬆血管,兩頭夾擊,血壓很容易降得太低。
白天還好,活動中能代償一部分,但一到早晨剛醒、或晚上剛站起來那一刻,血流瞬間供應不上腦子,就容易暈。
研究指出,氣溫每升高一點點,人體的舒張壓就有一定程度的下降,而吃了降血壓藥以後這個趨勢會更明顯。
問題是,很多人察覺不到自己低血壓了,因為平時並沒覺得特別難受,可只要有一個起身太快、走得太急、洗澡水太熱,低血壓就可能突然發作。
所以氣溫上來了,血壓也得重新評估,藥量不是越穩越好,而是越適合越關鍵。
溫度升高出汗增多
我曾接診過一個做園藝的老人,春天開始天天在花園裡忙活,汗出得不少,結果幾週後開始覺得腿軟、沒勁兒、心跳亂, 還以為是老毛病復發,結果抽血一查,鉀低得不正常。
問題不是心臟,是利尿類降血壓藥加上流汗,讓身體電解質出了狀況。
天氣熱,人就流汗多,水走了不要緊,關鍵是電解質也跟著跑了。
很多降血壓藥,尤其是利尿類的,會排鈉、排鉀,本身可能會讓電解質失衡。
天氣涼的時候,人體還能維持平衡,可一旦氣溫升上來,出汗量大增,體內鈉鉀鈣鎂這些離子跟著流失,如果補不回來,問題就來了。
輕微的會覺得沒勁、頭暈、肌肉抽筋,嚴重的甚至可能心律紊亂。
有研究指出,夏季高溫下服用利尿劑的患者,如果沒有同步監測和補充電解質,出現低鉀低鈉的風險比平常高不少。
而這類問題往往不是馬上出現,而是一點一點積累,等真正發作時,往往患者已經不知道是藥物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