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氣重的人,晨起喝1杯「除濕水」、睡前按2個「祛濕窩」!陳年濕氣嘩排,脾胃也變好

春夏之交,潮濕與悶熱共生,人體易為「濕」所困。
俗話說得好:「千寒易除,一濕難去。濕性黏濁,如油入面」。
濕氣重的人,身體常有沉重、腫脹感,人也易困乏、食慾不振,大便、舌苔等也會黏膩不爽。
圖源:壹圖網
對於這種情況,飲食上可考慮用健脾益氣、去濕的方法來應對。
晨起喝1“除濕水”,體內濕氣嘩排!
一說到祛濕的中藥,很多人都能想到薏米、赤小豆、冬瓜等,但它們大多性寒涼,脾胃不好的人不宜多吃。
今天要跟大家介紹的是,中醫師最愛用的茯苓。
茯苓,藥性平和,既可祛邪,又可扶正 。其味甘、淡,可 利水滲濕、健脾補中。
《用藥心法》中說道:“茯苓,淡能利竅,甘以助陽,除濕之聖藥也。”
也就是說,茯苓既能利水,還不會傷身體正氣,是名副其實的利水消腫要藥。
圖源:壹圖網
同時,茯苓也兼具健脾 的作用,可用於治療脾胃虛弱、食慾下降、身體疲倦、大便溏稀等情況。
再加上,茯苓夠百搭,醫生用它也沒有配伍禁忌。無論是寒、熱、虛、實諸證,茯苓配合其他中藥服用,均可發揮其獨特功效。
正因為此,茯苓成為醫家最常使用的中藥之一,有「十藥九茯苓」之說。
在這給大家推薦一款時令湯水-茯苓雙豆祛濕湯,回南天尤其適合食用。
養生推薦:茯苓雙豆祛濕湯
材料:茯苓30克、赤小豆30克、炒扁豆20克、陳皮5克、薑2片、瘦肉300克(2~3人分量)。
做法:將茯苓、陳皮洗淨,薑切片備用,赤小豆、扁豆用清水洗淨,浸泡數小時;瘦肉洗淨切大塊。將所有原料放入大燉盅內,加適量清水,加蓋後隔水燉煮2小時,即可調味食用。
功效:茯苓、赤小豆,祛濕、利尿消腫;炒扁豆,健脾祛濕的功效更明顯;少量陳皮,又能運氣疏中、燥濕化痰。四者聯合,補脾而不膩,祛濕而不躁,健脾又化濕,平時食慾不振、濕氣重的人更該喝。
圖源:壹圖網
Tips:煲湯最好選白茯苓
茯苓,可分為白茯苓與赤茯苓(紅茯苓)。兩者都是茯苓的一部分,白茯苓是白色部分,赤茯苓是皮裡面淡紅色部分。
一般認為,白茯苓,擅長利濕健脾、安神;赤茯苓,擅長利尿、瀉心火。
作為藥用時,依不同的病情需要選取白茯苓或赤茯苓。
如果平常做湯,選白茯苓比較好,比較適合大部分人用來利濕健脾。 但頻尿、遺尿者,或陰虛火旺、口乾咽燥者不宜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