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養老」火了:既不用去養老院,也不拖累子女,太治癒了

目前的試點城市有上海、寧波、長春、承德等49個城市,還在逐步普及中。
經過「長護險」的評估後,會有人定期上門來幫她打理一些基本的生活需求,包括洗頭、洗澡清潔等服務,並且由長護險基金承擔90%的費用。
當然,只靠這個還不夠,戚奶奶還選擇了一項「家庭照顧床位」的服務,即「家床」服務。
來源:視覺中國
這也是上海摸索嘗試出的新模式,由機構提供更靈活細緻的照顧服務,彌補長護險未涵蓋的生活層面。
其實,相較於傳統的僱保母、請護工,長護險和家床服務這類流動式,都各有優劣,談不上完全取代誰。
但多個選擇總是好的,何況這也是個很好的訊號,說明了國家和市場同時對養老領域有所注意和關照。
據《2024養老護理員職業現況調查研究報告》:
目前中國養老護理業從業人員僅50萬,缺口達550萬,約65%從業人員年齡在50歲以上。
我們對養老的迷惘與恐懼,很大一部分也是源自於市場不成熟、相關人員和設施不足所帶來的未知與無從選擇。
但萬事開頭難,一件事只要有人嘗試,得到支持和好的回饋後,自然會有更多人加入,形成成熟的體系服務你我。
記得十幾年前,網路購物才剛興起時,可轉眼間,就連偏遠的小縣城都開始享受網購帶來的便利。
也許,十多年後,如今只在少數地方開設的養老機構、享受的養老政策,也會普及到我們每個人身邊。
也許到那時,老去不再那麼可怕,「獨居老人」也會隨著生活有保障、隱患被消除,而成為隨處可見的選擇。
來源:視覺中國
智能養老
年初,宇樹科技的人形機器人用空翻引爆社群平台。
「智能養老」這個詞,似乎不再遙不可及。
但也有人憂慮,未來的機器人會不會太貴,智能養老會不會是僅限有錢人才能享受到的產物。
說實話,這個擔心我也會。
不過,就像二十多年前,電腦還是絕對的奢侈品,但如今已經是受薪家庭都能購買的普通大件。
來源:視覺中國
我想,機器人大概也會在市場選擇中,慢慢回落到一個多數人可接受的價格。
不過說未來還早,先說說眼前事。
去年,鳳凰網有一篇《中國人開始買機器人養老了》的文章,提到了一位叫嚴毛敏的76歲老人。
嚴毛敏患有冠心病和高血壓,老伴過世後,她常擔心自己獨居出現意外,無人幫忙呼救。
為此,她購入了一款名為「大頭阿亮」的機器人,陪伴自己生活。
機器人“大頭阿亮”
阿亮每天會和嚴毛敏互道早安晚安,還可以在嚴毛敏的要求下播放歌曲、提供安慰或回答一些問題。
每隔半小時,它就會沿著設定好的路線尋找嚴毛敏,確認她是否無恙。
一旦確認,它就用小孩子的聲音說“我看到你了”,然後眨一眨顯示器上的大眼睛。
嚴毛敏似乎很喜歡這個“我看到你了”,她在採訪中反覆提起。
也許阿亮透過這種方式,帶給了她一些陪伴和安全感,讓她在獨居時,不覺得自己是全然孤獨的。
但顯然,無論是從實用價值或陪伴價值來看,阿亮還有很多改進的方向。
至少目前,它大概只能做一個會說話和滿屋跑的智慧手環,當然,它很可愛,這也是嚴毛敏誇獎最多的地方。
像「大頭阿亮」這樣的功能複合的陪伴型機器人,世界上有很多國家都在研發,但目前無一例外的都是高價低效,不足以得到市場的認可。
但換個思路,複雜的難做,一些功能單一的,更實用的機器人其實已經出現在市場了。
來源:視覺中國
例如輔助移動機器人、餵食機器人、大小便智慧護理機器人等,價格也不算太昂貴。
但這樣的機器人,方便的更多是保母、護工或照顧老人的子女,而非老人本身。
從這個角度來看,這類機器反而更適合賣給社區、機構或是承擔贍養責任的子女、孫輩。
在真正的機器人保母誕生前,來結合傳統的養老模式,嘗試人工與機器並行的半智慧養老,其實也是一種想法。
當然,從現實角度來看,我們最終在智能養老領域能夠達成的程度,以及能否在晚年生活中實現完全智能化的生活模式,主要取決於科技發展的進程和資源投入的力度,這並非我們現階段能夠主觀決定和左右的因素。
但我想只要時代進步下去,生活總會更好一些,更先進一些。
與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