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冷知識:人生沒有低谷期,只有“低谷感”

一個冷知識:人生沒有低谷期,只有“低谷感”
value101 2025-08-20 檢舉

人生的低谷,也許酷似一場深夜大雪裡的塞車。但再令人絕望的擁堵,也總有疏散的時刻。只是需要多一些耐心。

 

——七堇年,《讀者》2024年第1期

網路上曾有個熱門話題:

如何走出人生低谷?

其中有個回答很直白,卻令人稱讚:多走幾步。

現實生活裡,大多數人處在低谷時,心裡提不起任何勁兒做出改變,甚至直接放棄、擺爛。

殊不知,毀掉你的不是低谷期,而是你內心的「低潮感」。

正如楊綛先生說:“每個人都會有一段異常艱難的時光,生活的壓力、工作的失意、學業的壓力、愛的惶惶不可終日。”

誠然,人生在世不如意十之八九。

想要安然度過,並擺脫那段人生至暗時刻,關鍵在於內心的充盈與力量。

 

人生低谷期,不過一場錯覺

作家水木然說過一句話:

「萬事萬物都有規律,都要經過生、長、收、藏,四個過程。

春種的水稻,不要去羨慕小麥的早熟;夏開的荷花,不要為沒趕上春天惋惜。 」

植物有其生命週期,我們也有屬於自己的成長節奏。

「煙草大王」褚時健曾身陷常人眼中的絕對谷底。

74歲出獄的他沒有畫地為牢,而是奔赴哀牢山,在貧瘠土地上種下希望橙苗。

他平靜道:“活著的每一天,把每件事情做好,盡好自己的責任,就不枉此生。”

十年耕耘,「襤褸」不僅甜透人心,更書寫了在他生命低谷中倔強生長的一生。

正如《蕭申克的救贖》裡的一句台詞:

“這個世界上,穿透一切高牆的東西,就在我們的內心深處。”

所謂低谷,只是以世俗角度,用社會定義的「成功」標準來衡量自身的當下的限制。

但當心中的成見、焦慮被打破,低谷或許也能成就高峰。

我的一位表弟,去年被大廠裁員了。

他失業在家,陷入深度自我懷疑,認定職業生涯“跌入谷底”,再也找不到更好的工作了。

後來,一位心理諮商師引導他進行「事實查核」。

他這才發現,自己擁有10年經驗、多項核心技能、健康的身體和家庭支持。

真正壓垮他的從來不是無能,而是將「失業」等同於「人生失敗」的災難化思維。

當他把注意力從“失去工作”轉向“擁有選擇”,投簡歷、學新技能、嘗試自由職業,三個月後他反而找到了和自己價值觀更契合的工作。

其實,低谷只是我們的一種主觀感受,而非客觀真實的映照。

在這樣主觀武斷下,偶然的一次失敗,卻常常被我們定義為「人生失敗者」。

我們一味地過度聚焦“失去了什麼”,而忽略了手中依然握有的資源與可能。

當你了解自己、認清現實後,會驚訝地發現,你不是一無所有,擁有的比想像中的多得多。

 

來源:視覺中國

 

困住你的,是自我預設

心理學上有個概念叫做「習得性無助」。

意思是,當一個人過去經歷過多次失敗,就會使人形成「再努力也無用」的思維定式,從而放棄嘗試。

這就像我們在人生分叉口遇到某種難題時,會下意識地說「我不行」。

習慣性地預設自己什麼都做不好的我們,忘了原本擁有可以飛翔的機會。

身邊發生過這樣一件事情:

一位同事的朋友因事業受挫,認定自己陷入“人生低谷”,整天焦慮痛苦。

後來無奈,只能去看心理醫生。

經過引導,她發現自己預設了「30歲必須事業有成」的牢籠。

正是這個“人生標準”,讓她將暫時的挫折解讀為徹底的失敗。

後來,當她重新審視自己和周邊人時,發現當初的預設,是她親自給自己內心上的一道枷鎖。

人生沒有必須完成的事,也沒有人規定在幾歲之前一定要取得人生成績。

就像維克多‧弗蘭克爾在《活出生命的意義》中所寫:

「在刺激和反應之間有一個空間,在那個空間裡我們有選擇反應的自由。」

即便被剝奪了外在一切自由,這份內在選擇的自由卻永不消亡。

然而現實中,我們常陷入思維的陷阱,習慣性地放大困難,預設各種還未曾發生的事。

這種無意識的「自我預設」思維,往往成為我們放棄主動選擇的藉口。

葉叔華院士打破了這個思維。

這位“九旬院士”,從不給自己預設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

 

點擊下一頁,查看完整內容
下 一 頁

1 / 2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