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細胞已經擴散,但患者能吃能喝,這是好事嗎?腫瘤醫師說出實情

癌細胞已經擴散,但患者能吃能喝,這是好事嗎?腫瘤醫師說出實情
value101 2025-08-05 檢舉

而血液中的腫瘤標記物,如癌胚抗原、醣類抗原等,也能幫助醫師研判病情發展速度。

不要過度依賴「吃得下」的判斷標準。能吃,是基礎功能,但不能代表「體內沒有火苗」。要結合患者的體重變化、肌肉含量、活動能力等多維度評估。

有些患者食量沒變,但體重卻一月掉了五公斤,這往往是身體正在悄悄「被消耗」的訊號。

這時候一個關鍵的概念就要被提出來了:癌性惡病質 。這是一個常被忽略但非常重要的醫學名詞。

 

簡單來說,它是癌症晚期常見的一種代謝紊亂狀態,即使患者攝取足夠熱量,身體也無法正常吸收和利用,導致體重明顯下降、肌肉流失、體力衰退。

舉個比喻:就像你每天往車裡加滿油,但油箱漏了,引擎也老化了,結果還是跑不動。這種狀態下,患者就算飯量看起來正常,身體卻在「被掏空」。

那還能怎麼辦?

這就需要我們換個看待癌症的方式 。不是等到「不能吃、走不動」才慌,而是要在「還能吃能喝」時就開始積極幹預。 營養支持、症狀控制、心理介入、體能維護,都是癌症管理中不可缺少的一環。

 

許多醫院現在都提倡“腫瘤營養門診”,專門評估晚期癌症患者的飲食結構、營養吸收能力,制定個性化的營養計劃。適當補充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 ,可以幫助患者維持體力,對抗抗癌消耗。

定期監測腫瘤標記和影像檢查 ,可以讓醫師更早發現病情變化,及時調整治療方案。即使是已經擴散的患者,也有可能透過標靶治療、免疫治療等手段延緩病程,讓「還能吃能喝」的日子持續更久。

很多時候,患者的生活品質並不完全取決於病情嚴重與否,而是取決於症狀控制的效果

疼痛、噁心、便秘、焦慮、失眠,這些看似「瑣碎」的問題,其實才是真正影響患者日常生活的「攔路虎」。

 

醫生常說:「我們治的不只是癌症,而是一個活生生的、有情緒、有生活的人。」能吃能喝當然是好事,但這種狀態能否持續,背後有沒有科學的支撐。

在傳統文化中,人們常說“人是鐵,飯是鋼”,吃得下就說明身體好。但在癌症這件事上,這個觀念得稍微「修訂」一下

吃得下,是表象,吃得好、吸收好、身體能用上,才是真正的健康。

就像一棵樹,不是看它有沒有葉子,而是看它根部是不是還活著。癌細胞擴散後,「樹根」已經受損,即使枝葉暫時還綠,也不代表無恙。

 

如果你身邊也有家人或朋友處於癌症擴散階段,一定要提醒他們和自己,別被「吃得下」這件事迷了眼。它是好,但不能是唯一的判斷標準。

真正的希望,是在科學幹預下,延長每一段高品質的時光。

癌症不是一場百公尺衝刺,而是一場馬拉松式的抗衡 ,從心理到營養,從治療到護理,每個環節都值得重視。 而「能吃能喝」的每一天,都是身體給我們最後的善意提醒。

願每個正在與癌症抗爭的家庭,都能在科學的陪伴下,走得更遠,更遠。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