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歲以後,如果你還有八、九十歲的父母,要守住這3條規矩

只要老公在家,網友就得以出門透透氣。
她會約朋友去KTV放聲高歌,到公園裡散散步,或是報名跳舞、學花藝。
每次從外面充好電,她又能精力滿滿地回來照顧母親。
就這樣,她在盡孝的責任感和自己能承受的範圍之間,找到了一個平衡點。
來源:視覺中國
當照顧父母的責任讓我們感到極度疲憊,甚至壓抑和焦慮時,不要陷入自責,更不要苛求完美。
《孝經》中有言:“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
過度犧牲自己,把自己累垮,反而是一種極大的不孝。
唯有把自己照顧好,才能持續盡孝。
量力而行不是不孝,而是用心對待盡孝這場馬拉松。
不求盡人意,只求無愧于心
網友@肆意芳菲曾講到自己的經歷:
她的媽媽在世的時候,總是喜歡和她分享年輕時的事。
媽媽常提及自己年輕時有多麼不容易,吃了多少苦。
但網友總覺得很反感,總是堵起耳朵,對母親的嘮叨嗤之以鼻。
隨著年歲漸長,網友才明白媽媽反覆念叨那些事情,不過是希望女兒能多關注、心疼她。
等網友後知後覺,媽媽已撒手人寰,天人兩隔。
她後悔得直哭,多希望母親還在身邊,她一定會坐下來,認真回應母親的絮絮。
《家庭角色逆轉調查報告》中有這樣一項數據:
83%的成年子女,在照顧失能父母時曾產生「嫌棄」情緒。
父母給我們生命,含辛茹苦地把我們撫養長大。
我們能做的,就是陪他們安度晚年。
孝道無需他人提醒,它早已根植於我們心中。
來源:視覺中國
朋友李群,相信「善待老人,就是善待以後的我們」這個真理。
他的母親患有老年癡呆,父親癱瘓,常年臥病在床,兩人都是八十多歲的高齡老人。
母親失去自理能力,父親偶爾會發脾氣、打人,讓李群身心俱疲。
幸好朋友扛住了,他不僅耐心地跟醫生護士溝通,而且學習了一些基本的護理常識,甚至還專門學習了老年心理。
他每天都變成花樣做營養餐,只為了父母能夠安享晚年。
後來,朋友的父母安詳地離開了人間,盡責的他,已然問心無愧!
朋友的孩子也有樣學樣,耳濡目染,從父親身上學到了孝順的具象化方法。
中國著名的教育家傅雷曾說:
“世界上最有力的論證莫如實際行動,最有效的教育莫如以身作則。”
“你養我小,我養你老”,從來都不是簡單的親情反哺,而是代代相傳的文化瑰寶。
寫在最後
曾聽過這樣一段話:
「孝順是一個人對父母幾十年養育之恩的報答。若是一個人連自己的父母都不知道孝順,那麼,這個人就已經無可救藥了。”
孝道,不但維繫家庭的秩序,更讓一個家庭得以代代延續、生生不息。
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 他們是我們活在這世上的根,是生命的源頭。
孝不比兄,發自內心地愛我們的父母,才能知行合一,真正做到讓父母安享晚年。
父母慈,孩子孝,父母是因,孩子是果。
孝順老人,敬畏倫理,任憑歲月流逝,依舊不離不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