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婚姻」正在流行:既沒有婆媳矛盾,又不和伴侶吵架

「如果結婚是為了有人陪伴,那現在已經挺好的了。
如果結婚是為了得一份保障。
但婚姻主要保護的,是為家庭付出更多,經濟上更弱勢的人。
而我們經濟獨立,不領證才是個人財產的最好保障。
除此之外,婚姻又會帶來很多'不得不承擔'的責任與壓力:
被催育、婆媳矛盾、每年過年回誰家、和對方家親戚間的人情往來等等。
這些瑣碎又源源不絕的責任,必然會磨損兩人的感情,增加生活矛盾。
但如果不結婚,我們要面對的壓力只有'催婚'這一條。
既然如此,為什麼不讓兩人的感情保持純粹呢?
我更相信長久的親密關係,不依賴婚姻或法律,而是建立在深厚的感情基礎上。 」
來源:視覺中國
此外,在「只同居不結婚」 群體中,女性的意願往往比男性更強。
因為很多女性認為一旦進入婚姻,「母親」「妻子」的身份,會讓許多外在聲音變得更理直氣壯。
「妻子就該生孩子、照顧孩子、打理家務、伺候婆家,同時還要能賺錢......」
這些壓力,不是靠個人反抗就有用的。
「只同居,不結婚」的親密關係,一方面是當下戀人觀念自由的產物, 同時也是基於環境壓力下,被迫發展出的自保模式。
只曖昧,不確定關係
相較於前兩種親密關係,還有一種模式更為「離經叛道」:
只曖昧,但不確定關係。
又稱為「情境關係」。
特別指兩個成年人共同建構一種「戀愛式情境」。
他們可以做一切戀人間會做的事,但不確定戀愛關係。
因此,關係可以隨時開始或終止。
兩人無需了解對方的過往經歷或真實性格、想法,只要相處的當下,他們共同創造了一份美好回憶即可。
像是電影《好東西》中的小葉和小胡醫生,或是《新聞女王》中的文慧心與潘志傲都屬於這種關係。
一言以蔽之:
「情境關係」中的兩人傾向於只享受戀愛中浪漫的部分,規避掉承諾、約束、三觀相契、習慣磨合等現實部分。
選擇「情境關係」的原因,因人而異。
有些人可能是恐懼真正的親密關係,害怕暴露真實的自己會受傷,或是建立關係後可能面臨的一連串現實問題;
還有一些人則是重視工作遠多餘愛情,不願為了一段未來不明的感情,放棄自己辛苦拼搏的工作成果。
像小江就屬於後一種情況。
她在一次講座後認識了一個男孩。
兩人聊得十分投緣,之後的每次見面都會聊到地鐵的末班車時間。
但此時小江剛拿到一份理想offer。
下個月,她就要去別的城市了。
在走之前,小江最後一次見了那個男生。
兩人在城市街頭漫無目的地走著、聊著,從夜晚走到了凌晨破曉。
最終,這段浪漫緣分在一個吻中結束。
來源:視覺中國
後來,小江去了另一座城市,兩人只保持了朋友間的偶爾問候。
“成年人的世界,沒有什麼比工作更重要。”
「過去這些年,我把所有精力都用在爭取一份理想工作上了。
已經很久沒談過戀愛,更不可能在拿到offer後為一段關係放棄。 」
「雖然當下我們的相處很愉快,但如果要在一起,很多現實問題無法逃避:
至少兩三年內都只能是異地戀;
認識的時間太短,不夠了解彼此,不知道適不適合在一起;
剛開始適應新工作環境的我,迷惘焦慮,和那個與他相處時的我不是同一個人。
他能接受嗎?
所以,不如就讓緣分留在它最美的時刻吧。 」
不難發現,處於「情境關係」的人大都對「傳統愛情」祛魅了。
愛,不再是必需品。
可以更碎片、粗淺、功利、速食,但勝在方便,浪漫,少受傷。
但別忘了:
人永遠有渴望被愛的核心需求。
連結、理解、接納、安全感,是唯有在長期經營的深度關係中才會有的東西。
如果說「情境關係」就像垃圾食品,咬一口就能馬上快樂,但快樂轉瞬即逝。
那麼「傳統親密關係」則像營養膳食,未必好入口,見效慢,但吃得越久身體越舒坦。
只能說老天爺真的很公平。
有選擇,必有遺憾。
看完這麼多新型親密關係,突然想起以前常在網路上看到的一類貼文:
“那些口口聲聲說自己是不婚主義的人,中年之後的某一天突然就結婚了。”
我想,我們不必急著指摘這些新型關係的對錯。
因為人的想法是會隨著時間而不斷改變的。
此刻的潮流不代表永遠的「正確」。
人年輕時,可能更嚮往沒有責任束縛的自由,但在外漂泊久了,又突然羨慕生病時有人陪,回家後有熱飯菜的安穩。
不結婚很自由,可一旦遇到人生的考驗,能否繼續下去就全憑良心;
結婚後多牽絆,多束縛,可兩個人手緊握著一起向前的經歷,才換來了千金難求的信任與安全感。
生活沒有標準答案。
所有親密關係終究都是:
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所以啊,做當下最舒服的選擇。
一旦選擇了,就努力把這個選擇變成正確的。
別左顧右盼。
我們一起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