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這3個徵兆,不是叛逆而是求救訊號

我們要看見孩子的好,看見生命的甜,這是世間的甘露。看見是不容易的。它需要一顆澄澈的、沒有雜質的心。你看見了這短暫的安慰,也就能循著這絲絲縷縷、絡繹不絕的希望,穿越漆黑的長夜和無盡的荒涼。
——湯馨敏,《讀本》2023年第8期
身為家長,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驗?
曾經乖巧懂事的孩子,不知從何時起,開始突然“不聽話”,變得很陌生——
或許是,對學習提不起興趣,整天沉迷手機;
或許是,把自己關在房間裡,不願意與人交流;
又或許是,像個一點就著的火藥桶,情緒反覆無常。
每當這時,家長都忍不住會想,是不是孩子進入叛逆期了,必須上點規矩,才能讓孩子重新走回正軌.
其實,這些看似叛逆的徵兆,並不是孩子故意和家長對抗,而是他們在發出「求救」訊號。
父母看到孩子表現背後的原因,辨識這三個常見的「求救」訊號,才能對症下藥,幫助孩子成長。
學業擺爛的孩子,不是偷懶,而是學不動了
青少年心理專家陳瑜在《少年厭學》中寫過女孩喬一的經驗。
喬一成績名列前茅,還是班長和學校的大隊長,很受老師和同學歡迎。
進入國中後,成績稍微有點下滑,她拼命努力,又重新回到班級第一、第二的位置,她這才鬆了一口氣。
喬一小心翼翼地追求完美,特別害怕自己考不好。一旦臨近考試,壓力就會特別大。
她開始出現失眠的狀況,總覺得老師在批評她,腦中不停地想明天的化學方程式怎麼辦?後天聽寫的內容是什麼?就這樣腦子裡亂的,怎麼都無法入睡。
為了擺脫這個困境,她把失眠的狀況告訴了媽媽。媽媽不以為意,還反問她:“你每天除了學習,也沒什麼要操心的,有什麼睡不著的?”
沒想到的是,喬一的睡眠狀況越發糟糕,有時一整晚都無法入睡。第二天注意力不能集中,還出現胸口悶、肩頸疼痛、嘔吐等症狀。
她告訴媽媽,自己可能得憂鬱症了,需要幫助和引導,但媽媽無法理解。
家裡的親戚知道了,說喬一想太多,在裝病,這些都進一步增加了喬一的心理壓力。
陳瑜寫道:“當孩子有壓力的時候,家長到底是做減壓閥還是增壓棒,會決定孩子能否應對外部世界。”
身為家長,我們要體認到,隨著年級的升高,孩子的學習難度會隨之增加。
尤其是在孩子進入青春期後,除了學習的壓力,還會面臨身心發展的多重挑戰,加劇對學業的影響。
當孩子學業「擺爛」時,不妨放下「為你好」的濾鏡,看見孩子真實的累。
試著俯下身子、平視孩子,去看看他是不是遇到了難以逾越的坎,是不是內心能量早已透支。
當孩子成績下滑時,不妨暫停「解決問題」的急切,先接住孩子的情緒。不急於評判,更不要嘮叨,試著接納孩子的委屈、挫敗甚至厭煩,幫他積蓄內心能量。
不要成為只看見分數和捲面的父母,而是要成長為孩子學習路上最可靠、最知心、最有正能量的伙伴。
來源:視覺中國
社交閃避的孩子,不是孤僻,而是受傷害了
中午和同事一起吃飯,大家問張姐近期為何頻繁請假?
張姐說,女兒小文最近肚子痛。跑了幾家醫院,檢查結果都是沒有任何問題。但女兒非說自己肚子痛到不想上學。
小李安慰張姐:“胃是個情緒器官。我小時候一不開心就會胃疼。孩子會不會在學校不開心啊。”
張姐回家問了女兒,這才發現,女兒真的在學校受委屈了。
學校最近組織了話劇比賽,女兒是班上話劇的女主角。但是,正式比賽時因為太緊張忘詞了,導致節目評分很低,所以沒有拿到名次。
比賽結束後,女兒的兩個閨密當眾指責她沒能力,辜負了全班同學的期待。
女兒嘗試解釋,可是她們根本不聽,還疏遠了她。女兒感覺班上的同學也常常在背後議論她。
張姐知道這個狀況後,趕緊帶著女兒向學校心理中心的老師尋求協助。
在接受了一段時間的心理疏導後,女兒終於解開心結,重新自信、大方地與同學們交往。
不得不說,張姐的女兒是幸運的,內心隱痛被媽媽及時發現,也得到了有效的幫助。
然而,有不少孩子在社交中受挫後,甚至已經接近崩潰的邊緣,而父母全然不知。
看過一個影片。
女孩兒在馬路邊對著媽媽大吼:“我跟你說了,他們打我。”
媽媽一臉不屑,邊走邊說:“你想想,為什麼別人會打你,而不打其他同學呢?肯定是你惹到別人了。”
孩子哭得更厲害了,喊著說:“我沒有!他們只是無緣無故打我!”
媽媽還是一臉冷漠:“你現在這個樣子,我看了也想打你。”
孩子心理防線徹底被擊垮了。 她「啊啊」大叫,然後用腳狠狠踢著路邊的電線桿。
這兩個故事,像鏡子的兩面,映照出不同的家庭對待孩子社交困境的不同方式。
很多人總以為,孩子的世界簡單純粹,陽光明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