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這3個徵兆,不是叛逆而是求救訊號

很多人總以為,孩子的世界簡單純粹,陽光明媚。
但其實並非如此:華中師範大學的調查顯示,校園霸凌的發生率接近三分之一:
一項一萬多人參與的微博投票也顯示,近半數的人都曾遭遇不同程度的校園霸凌。
很多孩子可能在我們看不見的角落,默默承受著來自社交的壓力和同儕的霸凌。他們內心的無助與恐慌,遠遠超越我們的想像。
教育家西蒙·韋爾說:“了解孩子的需求並給予他們支持,是成功的家庭教育的關鍵。”
當孩子遇到社交問題的時候,我們的態度,或許會影響他們的一生。
孩子不願意交朋友,請不要強迫他對每個人友好,耐心地問,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待孩子情緒平復後,再一起整理事實,探討應對的方法。
孩子說自己和同學相處不愉快,請無條件地站在孩子這邊。讓孩子知道,就算在外面受了委屈,在家裡,父母永遠相信、愛他。
誠然,孩子在人際互動中經歷的風雨,是他們成長的一部分。
只有我們成為擁有愛和智慧的父母,才能和孩子一起,迎接風雨、遇見彩虹。
來源:視覺中國
情緒失控的孩子,不是任性,而是忍不了了
復旦大學教授沈奕斐曾遇見這樣一位媽媽。
媽媽說,孩子17歲了,因為一點小衝突,就把自己關在房間裡60天,拒絕和父母溝通,也不去上學。甚至因為不想和父母見面、說話,忍著不上廁所、不吃飯,出現了便秘、胃痛等一些身體上的問題。
當被問到孩子之前是不是和父母有過衝突時,這位媽媽立刻接話:“孩子跟我關係很好。”
沈奕斐提醒這位媽媽,孩子的心理問題很嚴重,已經出現了軀體化的狀況,請她再想一想,孩子之前是不是有過情緒爆發被忽視了。
沈奕斐告訴她:“不會有突然變化的孩子,只會有長期壓抑的情緒。孩子之前的情緒表達,都被你忽略了。”
是啊,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這60天的沉默,不是一時的賭氣,而是很多次失望的累積。
一個17歲的孩子,本應充滿活力和探索欲,卻選擇用如此極端的方式將自己封閉起來,實在讓人揪心。
正如佛洛伊德所說:“未被表達的情緒永遠不會消失,它只是被活埋了,有朝一日,它會以更醜陋的方式爆發出來。”
情緒沒有好壞之分,當我們察覺到孩子的負面情緒後,請不要迴避,而要重視和疏導。
想起鄰居小雅的故事。
有一次,10歲的兒子東東因為週末的興趣班和朋友踢球的時間衝突,而大發脾氣。他把書包狠狠摔在地上,喊著“我再也不去上課了!”
小雅沒有批評孩子“不懂事”或講道理:“上興趣班是為了你好…”
她深吸了一口氣讓自己平靜下來,然後走到東東身邊蹲下,輕輕問孩子:“因為不能和朋友一起踢球,你現在很生氣,也很失望,是嗎?”
東東哭聲小了些,點點頭。
小雅繼續說:“嗯,這種感覺確實很難受。就像媽媽有時候想週末休息,但突然要加班一樣,也會不開心。”
東東聽到這句,笑著說:“哈哈,原來媽媽也會不想去上班。”
看到東東情緒好起來了,小雅問他:“興趣班的時間是固定的,和朋友一起踢球也很重要。我們一起想想,有沒有兩全其美的辦法?”
東東想了想說:“那我今天先去興趣班。下次跟小伙伴們約踢球,我要避開興趣班的時間。”
面對炸毛的孩子,小雅的做法就像是給東東洶湧的情緒,找到了一個出口。更重要的是,在她的引導下,東東也自己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方法。
她既是孩子情緒的“容器”,更是孩子成長的“嚮導”,值得我們每一位父母學習。
別為孩子的任性而惱火,別把孩子的情緒當炸彈,穩穩接住、輕輕擁抱、慢慢引導。
我們若是陽光,孩子定會燦爛。
來源:視覺中國
結語
《看見孩子》一書中有句話:“看見,是建立美好親子關係的起點。”
看見,是療癒的開始。理解,是愛最溫暖的底色。
從今天起,試著多觀察、多傾聽、多擁抱我們的孩子。
只有孩子的錯誤被允許,他們才敢於嘗試和突破;只有孩子的情緒被接住,他們才能療癒自己,重新找到前進的勇氣。
我們會發現,那個讓人頭痛的“問題小孩”,內心深處只是一個渴望被愛、被理解、有點受傷的孩子。
我們一起呵護孩子健康幸福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