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致癌爭議再升級:每年5%癌症由它引發?做一次CT的輻射有多大?

CT檢查到底安不安全?不少人擔心它會致癌,甚至網路上流傳「每年5%的癌症是CT引起的」這種說法。這個說法到底靠不靠譜?一次CT的輻射到底有多大?該不該怕?
今天就把這事兒講清楚。
先說清楚一點,CT檢查確實有輻射,但這不等於人人做CT都會得癌症。輻射劑量跟風險有關,但不是一丁點兒輻射就能「催生」癌細胞。人每天都在接觸自然輻射,例如陽光、空氣中的氡氣,甚至吃個香蕉也有微量輻射。 CT用的是X射線,屬於電離輻射,劑量比一般X光大,但也不是動不動就能傷身的程度。
一次常規的胸部CT,大約相當於自然環境下一年的背景輻射量,具體數值大概是7毫西弗左右。聽起來很嚇人,但醫學上認為低於100毫西弗的輻射風險非常有限,尤其對成年人來說,身體代謝能力強,細胞修復機制也比較完善。
那「5%的癌症是CT引起的」這個說法又從哪裡來的?其實源自於一項國外的估算研究,是在特定族群和前提下模擬出來的數據。這種數據並不能直接套用在一般人身上,更不能當作事實來嚇人。權威機構例如世界衛生組織和國際放射防護委員會都明確指出,合理使用CT帶來的醫學價值遠高於它可能帶來的風險。
不過話又說回來,雖然風險不大,但也不是說CT能隨便做。合理使用才是關鍵。有些人喜歡“年年體檢帶個CT”,其實沒必要。沒有症狀、沒有指徵,醫生也沒建議,就別動不動就查個全身。過度檢查不僅浪費資源,還可能帶來不必要的心理負擔。
很多人以為做一次CT風險很高,但生活中一些看起來「日常」的習慣,風險可能更大。例如長期熬夜、高油高鹽飲食、久坐不動、情緒壓抑,這些才是慢慢「蠶食」健康的真兇。跟這些比起來,一次合理的CT簡直是「小巫見大巫」。
與其糾結做不做CT,不如把關注點放在日常生活上。規律作息能幫助身體修復細胞,降低慢性病風險。每天抽空活動一下,就算只是飯後走走,也比整天坐著強一百倍。飲食清淡、多吃蔬果、少吃加工食品,能幫助身體減少氧化壓力,間接也有助於降低癌症風險。
還有一點特別容易忽視,就是情緒管理。長期處於焦慮或壓抑狀態,會導致身體處於慢性壓力狀態,影響免疫系統。研究發現,壓力大的人,身體的發炎程度普遍偏高,這也是不少慢性病的溫床。別小看了每天保持心情平穩這件事,它真的是無形的「保健品」。
至於網路上流傳的一些說法,例如“CT輻射會留在體內十幾年”、“做一次CT等於抽兩萬根煙”,純屬誇張嚇人,沒有科學依據。 CT檢查結束後,輻射是不會在體內殘留的,X光穿過身體後就結束了,跟吃進去的東西不一樣。至於「煙」的比喻,更是拿來博眼球的,沒辦法做科學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