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致癌爭議再升級:每年5%癌症由它引發?做一次CT的輻射有多大?

至於網路上流傳的一些說法,例如“CT輻射會留在體內十幾年”、“做一次CT等於抽兩萬根煙”,純屬誇張嚇人,沒有科學依據。 CT檢查結束後,輻射是不會在體內殘留的,X光穿過身體後就結束了,跟吃進去的東西不一樣。至於「煙」的比喻,更是拿來博眼球的,沒辦法做科學對比。
那有沒有什麼辦法,可以在需要做CT時,把風險降到更低?有。首先是告訴醫生自己的身體狀況,例如是否懷孕、有沒有做過其他放射檢查。其次是選擇正規醫院,現在許多大型醫院都使用低劑量CT技術,在保證影像清晰的前提下,大幅減少了輻射量。
還有一點值得一提,就是不要把CT當成「安心丸」。有些人身體沒啥不舒服,但總擔心這裡痛那裡緊,非得做個CT看看。其實很多時候,不適感來自焦慮,而不是器質性問題。與其反覆檢查,不如從生活方式上找問題。
例如經常感覺疲勞、頭暈、胸悶,有可能是缺乏運動、營養不均衡或壓力太大引起的。調整飲食結構,確保每天攝取足夠的維生素和礦物質,搭配適當運動,許多症狀自然會緩解。不用一上來就想「是不是得了大病」。
再說飲食這塊,別總盯著某樣“神奇食物”或“抗癌食譜”,重點在於整體均衡。多吃原型食物,如新鮮蔬菜、水果、全穀類、堅果,少吃高溫油炸、深層加工的東西。水喝夠了,腸胃才通暢,身體代謝順暢。別小看這些基礎動作,才是真正打好健康底子的關鍵。
日常生活中要盡量避免重複接觸不必要的輻射源。例如重複拍牙片、頻繁去美容院做光療、濫用紫外線消毒燈,這些也可能增加身體的輻射暴露。雖然每次劑量都不高,但積少成多,也不容忽視。
說到底,CT這事兒不該妖魔化,也不能盲目依賴。它是一個工具,關鍵看怎麼用。如果醫生根據判斷建議你做,那就放心做。如果只是自己“想看看”,那還是先問問醫生值不值得查。不該做的檢查不做,該做的檢查別拖,這才是科學態度。
在資訊時代,大家取得健康知識越來越方便,但也更容易被誤導。有些標題黨為了流量,故意誇大風險,製造恐慌。這時候,科學素養就顯得特別重要。學會分辨訊息的真實性,才不會被帶偏方向。
別怕CT,也別迷信它。關鍵是把生活過得健康、規律、有節奏。身體的修復能力很強,只要別老是消耗它,它就能幫你把大多數問題「自我修復」。
真正的健康,不靠機器和藥物,靠的是你每天一點一滴的生活習慣。